春风拂面书香来,桃李润雨花自开, “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书香与花香交错弥漫在特警支队警营的角角落落,在各处孕育着知识的芬芳。让我们跟随南京特警支队警营图书推荐官的脚步一起诵读经典,感受文化之魅力。
越是围城间,越是修心时——《围城》
读书分享人:龙虎突击大队 袁德维
早在高中时代便买下了这一本《围城》,那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始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在我上警校念书的时候演化成了“警校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及至参加工作了,看到曾经的同学在基层破案缉凶,一展四年所学,而自己则困于案牍之间,徒使两鬓日渐稀疏,更是呜呼暗叹“单位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书中的主角方鸿渐,我总是唏嘘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准岳父家砸了两万多银元供他去海外深造,这对于普通书香之家的子弟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可是方鸿渐并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往上爬,他碌碌无为过了四年,无一精通,一无所成。因为他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所以这四年里他对于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的规划,每一天都是得过且过苟且偷安,最终沦为了一般的凡桃俗李,如布帛菽粟,平平无奇。
当然方鸿渐最失败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平庸,而是他的能力配不上他的野心。所谓志大才疏,道的就是这种人的可悲。
钱老的视角很高,处处带着讥诮。于是我也是高高在上地看着,俯视着方鸿渐一步步走向封闭起来的围城,那座城里是躲不过的平庸,逃不了的婚姻,以及每日无法抗拒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想之所以这本《围城》能如此引人叹服,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大多都从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是非非,不会事事都如己意;纷纷扰扰,不会处处都悦己心。但是,越是围城间,越是修心时,鸿渐之鉴不远,辛楣之诚可追。
成为心灵的主人——《致加西亚的信》
读书分享人:警务飞行大队 叶宁康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百多年来时常被关注、被评论、被重读的经典励志书籍。书中加西亚的忠诚、勇敢、干劲、智慧、乐观和守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品质。故事很简单:美西战争中,美国总统急需把信送给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加西亚将军,罗文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成功把信送到加西亚手中。
初读《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还是大学毕业时的暑假。这本书在十多年间一直影响着我,伴随着我当初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完成人生许多角色转变。我以罗文为参照,希望成为一个“罗文式”的“送信者”: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白天黑夜,身着警服、头顶警徽、装备齐全,驾着警车巡逻在大街小巷,给许多求助者、迷路的老人孩童带去希望;或是酒后滋事的狂徒、当街行凶的武疯子以法律的威慑;亦或是将偷盗财物的惯犯、明目张胆的抢劫犯绳之于法……直到参加公安部首批警用直升机飞行员培训班,学成归来,调入特巡警支队, 从一名刑警转变成一名警务直升机飞行员。从此,在百米高空守护着金陵城的晨钟暮鼓、车水马龙就成为我新的工作日常。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路走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扮演着“送信人”的角色。《致加西亚的信》正是这样一本书,讲述简单的故事,阐释朴素的真理,激发自由的心灵,让自己成为心灵的主人,拥抱生活,坚定信仰,不惧风雨,无畏前行,敢于自省,勇于追逐,实现自我成长,开出最饱满的花朵。
回望初心,心向未来——《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读书分享人:武装巡逻一大队 陶磊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作者宋默。这不是一本速食的心灵鸡汤,它是一本会引发人思考的书。全书通篇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是读完之后,我们会恍然大悟,明白该做什么。
说起弘一法师,被人熟知的或许是他的俗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曲《送别》感动世人已过百年。就是这样一位出生富商之家的才子,中年时却放弃锦衣玉食,遁入空门。法师说我们手中抓满了东西,却不懂得放下,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感觉背负了整座山,无法喘息,而当我们再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也腾不出手去拿了。人生亦是如此,大到人的生死,小到两个人的矛盾,放下或者不放下,结局都不会改变,但是放下的人,会收获轻松与快乐。弘一法师放下物质上的享受,收获了精神上的无尽财富。
说放下容易,真的放下却不容易。我们总是被物质和利益所羁绊,灯红酒绿让我们看不清自己原来的样子,忙碌让我们变得盲目,此书就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放下。读完此书,我不敢妄称自己已参悟真理,但确实多了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境。读此书,会让人回望初心,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真正做到不忘初心,而后放下一切杂念,一起向未来!
在有限的人生里轻装上阵——《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
读书分享人:武装巡逻二大队 张宇
警营的战友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一天的工作,期盼着回到家中可以“满血复活”,却依然感到身心俱疲;又或者,明明一整天都在休息,精神照样放松不下来,似乎压力和焦虑无处不在。当今社会中,压力过大、集体焦虑,感觉自己背负太多而不堪重负,已经成为大众普遍的心理状态,警营内部同样不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人生的加法与减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为战友们推荐莱迪克洛茨的一本书,名叫《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希望读完此书,战友们能有收获和启发。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味做加法并不是人生的最优解,适当做减法,抛弃身上承载的一些不急迫、不必须、不重要的人、事、物、念,才能集中精力做好最应该做的事情,同时维持稳定的精神状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实现个人层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切呢?书中给出了三个建议,即更深入地思考、有意识地想到减法以及在改变上投入更多“心智带宽”。
通过阅读这本书,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觉得人生的加法,应该增加自己的学问、见识、阅历、品格和益友。而减法,应该删减的是过度而不必要的贪婪的欲望,对功名利禄的无限度索取,对互相比较的没来由的执着。我们要知足、节制,学会选择,懂得取舍,适当放弃。
身为一线法律人和执法者,工作中我们要做加法,不断增强自身法律修养,提高执法能力;生活中我们要做减法,抛弃多余的欲望和烦恼,轻装上阵,健康生活。
各位警营的战友们,再一次向你们推荐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规避思维陷阱,应对无序与分层,在有限的人生里轻装上阵。毕竟,做加法是本能,做减法才是艺术!
心中有了信念,便有了光,生活就有了希望——《文城》
读书分享人:武装巡逻三大队 周麟
《文城》是余华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算一个小长篇,以倒叙、插叙等手法,讲述了北方男人林祥福携女南下寻妻的故事。小说可分为两部分:“文城”和“文城•补”,犹如镜子的正反面,拼成一幅完整图像。故事背景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居住在黄河北边的林祥福娶了借宿家中的纪小美,但纪小美却卷走其辛苦积攒的金条不辞而别。濒临破产的林祥福不得不四处拜师学艺,就此成为一位出色的木匠,试图重振家业。在林祥福绝望之际,怀了身孕的纪小美归来了,诞下女婴后又伺机逃走。为了寻找纪小美,林祥福将家中田产托予管家看管,背起女儿踏上寻找小美的漫漫长路。林祥福所找的地方叫“文城”,而“文城”其实是一个由谎言编织而成的虚构之地。林祥福最后落脚在江南的溪镇,带着女儿林百家在此生活,苦苦等待小美。“文城”部分便围绕这段寻妻之旅,叙述了林祥福父女与陈永良一家相伴生活,也铺叙了溪镇遭遇龙卷风、雪宅、北洋军阀的掠夺和土匪祸乱等“天灾人祸”等情节,借此塑造了陈永良、顾益民、独耳民团、匪帮等人物形象。“文城”部分结束时,林祥福死于土匪首领张一斧手中,至死也没有寻见纪小美;“文城•补”作为故事的“补述”部分,则将前半部留下的悬念填补完整:纪小美究竟来自哪里?她为何与阿强私奔,又为何谎称他们来自“文城”?
人世间真正的坚持是需要很多付出,包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就像我们看见了小说中那些人,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他们遭遇的痛苦,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一样。余华在他的书的封面写着“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时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我想,这道出了文城这个故事最深层的平和。文学来自生活,但总是高于生活,抛开生活谈文学不实际,抛开文学谈生活又太乏味,或许这就是《文城》告诉我的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文城》,可以找不到,但必须去维护,甚至付出生命。 “这里是文城吗?”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心怀梦想,勇往前行——《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
读书分享人:巡防卡口大队 高永波
初识陈行甲,源于偶然刷到的某条短视频,字幕介绍主人公曾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等,他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谈自己崎岖却励志的奋斗历程,谈“特立独行”却不断被提拔重要的从政之路,谈自己清贫而幸福的家庭,这是当下较为浮夸的网络环境下少有的清流。所以毫不犹豫拜读了他的作品《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
陈行甲是细腻感性的,在书中,他用细腻的笔触将自己成长、奋斗、挣扎和斗争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真诚有感而发,不迎合不张扬,描绘了一个真实立体的陈行甲。
陈行甲是聪明勤奋的,从贫困山区一路读到湖北大学,在矿山工作9年后进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并因苦学英语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陈行甲是满怀理想的,即使起点很低,他也怀着改变社会的梦想,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宜昌,从镇长一路做到巴东县委书记。在任期间,他实名公开回复网友犀利提问,积极推广巴东旅游资源,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使出各种霹雳手段进行高调反腐,当然这种理想主义更体现在他能在人生的高光时刻选择急流勇退,辞去公职,投身到公益事业。
当然,陈行甲更是幸福的,对于他,以及樊建川,他们能在纷繁的官场洁身自好,从政为民;同样也能聆听内心的呼唤,在更大更适合的舞台活出自己的精彩。
就像陈行甲在序言最后写的那样:只要我们不放弃爱与希望,我们就都是战士,都是英雄。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邵佳 通讯员 南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