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晨曦微露到繁星满天,从风吹雨落到雪飘雾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观测星云变幻,寻找气象变化规律。
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如今,气象服务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农业生产和交通出行等民生问题,到防汛救灾和国家建设,都有它默默提供保障的身影。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记者从南京市气象台了解到,根据“十四五”规划,南京市气象部门还将在精准化和智能化上下功夫,让气象这张网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密、越来越强。
全市气象短信直通服务对象超过11万
3月20日,春分。
一场“倒春寒”把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时冬头忙坏了,他连着几天跑田间地头,预警信息发了一遍又一遍。
“3月下旬正是春茶采摘的时候,新生的嫩芽1—2天就要摘下来,现在降温又降水,嫩芽生长延迟了。”时冬头说。
油菜和螃蟹也受到了“倒春寒”影响。开花期降水,油菜容易感染菌核病;娇嫩的小螃蟹第一次脱壳,水环境突然变化不仅会延迟脱壳,甚至会造成一些蟹苗的死亡。
庆幸的是,早在降温前,根据气象资料数据,时冬头就已通过气象短信直通服务向农户发出了有针对性的降温预警,茶场老板、蟹农和油菜种植户收到的提醒短信各不相同,他们也根据提示早早做好了防御措施。
因预警及时,这场“倒春寒”对高淳农业的影响被降到最低。
不仅仅在农业,水电气暖供应、城市交通、生态治理、快递服务、文化休闲活动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迫切、更精细化的需求。
2021年冬天,南京港华燃气向南京市气象台求助,想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趋势。这是因为天气寒冷时,用气量会增加,如果最低温度持续一个礼拜都在零下五六摄氏度,燃气公司就需要多储备一些气源;此外,冰冻天气对管网也会产生影响,燃气公司要加强管网监测,提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地铁运行更需要气象帮助。冬天轨道结冰、夏天台风,都会对地铁平安运行带来影响。自2019年开始,南京气象部门就开始为地铁提供服务,目前南京市已建成一整套地铁运营气象服务系统。
2021年7月26日,台风“烟花”路过南京,考虑到地铁S3线要从大胜关过江,江面风力更大,南京气象台提供了“烟花”过境时的相关预测数据。根据这份数据,地铁公司作出了“7月26日15点30分起,S3刘村站至马骡圩站上下行区段临时停运”的决定。
举办森林音乐节哪几天雨水较少、长江五桥摊铺沥青什么时段温度最适合……如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目前,南京市气象短信直通服务对象超过11万。
精准服务,为不同群体“量体裁衣”
2021年年底,南京六合科创园上岗了一位“智慧哨兵”——气象多媒体显示终端,它可以接收周边自动气象站的信息,24小时监测科创园区域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用户也可通过该终端实时查看监测数据。
六合科创园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内有一些化工企业,化工制品的储存、运输等对气象要求比较高,气象多媒体显示终端提供的数据便于企业做出决策;一旦发生紧急事件,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数据也可以为应急处理提供帮助。
几年前,气象精准服务覆盖面有限,科创园企业只能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情况,而气象预报是以南京城区为监测点,六合区距主城区较远,有时会有较大偏差。
“哪怕仅在六合区境内,有时气温差距都比较大。”南京市六合区气象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前几天,六合城区最低温度为2.9℃,而30多公里外的竹镇只有0.5℃。
东边日出西边雨,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气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考验的是南京气象的监测水平和预测水平。
2021年,南京市六合区气象局落实“提高六合气象监测现代化水平”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辖区内新安装了6套自动气象站、2套负氧离子设备,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线网布局密度和气象服务的精准度。
同样在2021年年底,“气象随行”服务在“我的南京”正式上线,市民在APP搜索“气象随行”,便可知道自己所处区域的气象状况,还有“穿衣指数、感冒指数、运动指数”等贴心服务。
这看上去很容易,但能做到“随行”,依靠的是全市近160处自动气象站,它们在南京上空织出了一张“气象网”。
“气象预测的点位越细,难度就越大,比如预测南京明天下雨很容易,但若预测到具体某个区、某个街道降水,难度会呈几何级增长。”南京气象台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
如今,南京“气象网”的密度已达到2.5公里×2.5公里,按街道提供气象数据已不在话下。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达80%,短期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到82%。
“十四五”期间,可实现社区级精准预测
2021年10月初,南京迎来史上最热国庆;2022年3月上旬,南京市平均温度又创下“热”纪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变化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预报预测的难度也随之增大。
记者3月21日从南京市气象台了解到,南京市“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进一步加强气象精密监测,加强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精准预报,开展各行各业的精细服务,都被写进了规划中。
只有提高气象预测精准度,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根据规划,南京还将继续加密加厚这张“气象网”。
“在‘十四五’期间,智能网格化预报业务的网格距将达到1公里×1公里,重点区域可达0.5公里×0.5公里,也就是说,可以实现社区级的精准预测。”南京市气象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密度提升同时,南京市还在不断增加监测的厚度。
近年来,气象部门一直在加大力度建设特大城市大气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加强对强对流尤其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弥补原有探空气球不能持续监测的弊端。
“气象网”的全方位提升,不仅提高了气象预测的精准度,还为气象精准服务提供了科技手段。在“十四五”期间,南京的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将达到90%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超过84%,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将达到98%以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茸 张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