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溧水持续探索城乡融合“最优路径”
2021-12-22 17:0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聚焦土地、科技、产业等要素,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溧水持续探索城乡融合“最优路径”

溧水区晶桥镇太阳庄猎狐运动基地一期地块日前顺利成交,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该地块是溧水区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中成交的首宗异地调整入市地块。高质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价值实现、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县域融合,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高水平建设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作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的一部分,溧水区聚焦土地、科技、产业等要素,持续探索“城乡融合”最优路径,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

探索土地多种形式入市,梳理城乡融合项目91个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相对于城市国有土地挂牌入市,农村土地入市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

太阳庄猎狐运动基地项目位于溧水区晶桥镇仙坛村,一期18.3亩地块中,部分为存量建设用地,部分为农用地。针对这种情况,溧水区通过增减挂钩指标完成农用地转用后,成功入市。

“针对不同地块的特点,我们探索了就地入市、异地建设、宅基地集中整治等多种入市形式。”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溧水分局权益利用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制定了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为主导,以收益调节金征收、收益管理、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规则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从基准地价、交易规则、交易平台、登记管理等多方面健全入市制度体系,做到入市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土地入市,不仅要规范有序,更要保障农民利益。溧水区按照“农民利益不受损,长远生计有保障”原则,探索一次性补偿、土地置换、土地收益买保障三种补偿方式。

“一张蓝图”绘到底,溧水区坚持规划先行,把好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的第一道关。启动全区60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首批5个村完成省厅备案入库,同时还建立了土地入市项目准入预审机制,从产业方向、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估论证,保障项目落地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城乡融合项目91个,涉及集体土地入市面积2611.28亩。

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提升了乡村空间价值,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据介绍,晶桥镇太阳庄猎狐运动基地项目总投资3亿元,作为该镇发展健康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增强所在片区的活力。

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入乡“堵点”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日与江苏省农科院达成合作,后者将转让甘蓝新品种“苏甘35”专利许可,用于农业规模化种植。

“我们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的平台发布技术需求后,他们很快就为我们找到了转让方,很方便。”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本土农业企业,创新技术需求大,以前不知道到哪里找技术,分中心正好解决了他们的苦恼。

很多农业企业都有类似的难题。南京国家农高区科创工作人员刘非介绍,为了解决技术供需信息不匹配的问题,分中心构建了技术交易网上平台和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同时建立了一支超百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可为线上线下技术交易服务全链条提供确权、挂牌、评估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分中心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已汇聚南京农业大学等5家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资源,挖掘114条企业需求,发布80多条专利成果,交易金额近2000万元。

以南京国家农高区为先行区,溧水区探索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农村集体成员收益机制等,积极营造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打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的“堵点”,溧水区还出台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返乡创业。位于溧水区和凤镇的华成蔬菜合作社吸引了10多名大学生以技术入股,探索形成了“即研即推,即创即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近年来促成转化、示范、推广新成果和新技术27项。

科技赋能,农业的“含金量”更高。华成蔬菜合作社土地租金由原来的7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200元/亩,带动100多家农户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

近日,产于溧水区白马镇的蓝莓,经双吉苏辉果蔬专业合作社加工为蓝莓果脯后,穿越大半个溧水,来到位于溧水经济开发区的直播电商基地,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溧水区推动城乡融合,工农互促的生动缩影。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基石,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溧水区发改委综合科负责人张煜介绍,该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和溧水经济开发区两大高能级产业园区,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同时,通过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措施,促进农村产业跨越发展,推动城乡要素深度融合。

以白马镇为例,当地“两莓”(蓝莓和黑莓)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目标,溧水区大力发展“两莓”产业,在完成“两莓”高效种植示范园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白马农科产业示范园,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白马红色李巷组团,推进“两莓”深加工,发展以红色教育和“两莓”为特色的农旅产业等。

在白马镇石头寨村,蓝莓种植户张有才与德国小伙马克斯合作引进德国技术种植有机蓝莓,供不应求,每亩收益超过2万元。去年,张有才花了数十万元把家里的小院装修后,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他说,有城里人出资300万元,想买下他家的小院,他没舍得卖。“现在村里条件好了,‘一脚油门’就到城里,和住城里没啥两样。”张有才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白马镇这样的乡村“新景象”正在溧水区各个村落上演。2020年,溧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持续推进,城乡界限日益模糊。溧水区委主要负责人近日在专题调研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时表示,溧水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共同互助、城乡互补、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胡英华 通讯员李立金涛

标签:溧水;入市;城乡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