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黎老师面对面交流,收获满满。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给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很多难题经老师一点拨,都迎刃而解。”面对记者的采访,拥有十多年汽修经验的张师傅感慨万千,在他看来,“专业+实践”,无疑为汽修行业企校合作“趟”出一条好路!
始建于1984年的南京黄埔汽车集团,抓牢汽修“牛鼻子”,多层次拓展服务领域、多角度扩大经营范围,经过多年在汽车行业的深耕,不仅成为行业中的先行者,更为行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随着技术快速更迭及产业不断发展,如今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对技术和人才的渴望更强烈,要求也更高。记者了解到,黄埔汽车集团聚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升级需求,不断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积极开展企校合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训服务精准度。
2020年8月,黄埔党支部在南京钟山集团党委“红领·钟山”党建品牌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挖掘打造出“红领·车间”党建项目子品牌,以“联建交流”为主题,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展开结对共赢,并被两所高校授予“博士工作站”和“师生培训基地”,这一重要战略为企校合作再添新动能。
“实际上,十年前我们就与学校有一定的合作,比如受学校的邀请,我们的技术工人走进校园与学生们交流沟通,将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传过去,提升学生们实操能力。”南京黄埔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秀坤告诉记者,作为老牌的汽修企业,无论是一线操作遇见的“疑难杂症”,还是对新技术的落地实践,老师傅们攒足了经验,生动的课程让在校学生受益良多。
据陈秀坤介绍,借着“红领·钟山”党建品牌项目的东风,黄埔汽车集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强强合作、相互结对,碰撞出更多人才培养的火花。“尤其是两所高校在我们这设立的‘博士工作站’,博士们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为一线工人在实操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让系统的汽修知识充实到师傅们的‘知识库’中。”陈秀坤坦言,飞速发展的技术会让老师傅遇到新问题,而高校的专业知识则是解决问题最适合的“钥匙”。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年轻的博士黎宁慧便是这其中的一把“钥匙”。“红领·车间”在黄埔成立后,黎博士“扎”进了车间,成为博士站首个驻站的高校教师。与工人师傅们共同探讨难题、在实践中寻求教学新诀窍。“这是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老师傅们常年在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让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研究方向,而高校的专业知识同样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黎博士表示,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进步,职业教育也会出现“训与用”存在一定脱节、“供与需”无法有效对接的现象。通过企校合作,打通职业培训当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尤其在一线工人的指导下,能让高校理解企业文化,提前掌握操作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
“相对来说,对于高校,更需要企业导师的辅导,用丰富的经验赋能专业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黎宁慧告诉记者,南京黄埔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秀坤就曾是自己的企业导师,在他的淳淳教导中,两人共同研发出“智能型汽车零件加工喷涂装置”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控制装置”两项技术成果,并于2021年9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现在黄埔有很多老师傅都积极担当着企业导师的职责,很多新技术正在研发中。”
“不得不说企校合作给我们这些常年闷头干的工人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工作中往往遇到的难题,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迎刃而解,给我们提供了‘解题思路’,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大有好处。”从业近20年的工人杜师傅感慨道。在他看来,企校合作为像他这样的老师傅,注入了职业生涯新活力。
作为一家秉持“匠心铸魂”的企业,黄埔汽车集团一直将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作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悉,接下来,黄埔汽车集团将继续加强企校合作,全面提升培育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不仅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支持,更为企业培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能型骨干力量,全面推动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