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底,国网江苏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接入站暨首个500千伏综合能源站---通海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该工程将提升江苏新增海上风电接入规模4000MVA,对江苏新能源落地具有现实意义。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国网江苏经研院设计中心的年青同志们,驻现场服务13个月,凭借过硬的业务素养、高超的技术本领、卓越的工匠追求,一笔一划勾勒出500千伏通海输变电工程的蓝图。
四两拨千斤 小改动解决大难题
500千伏通海变电站是南通如东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送出关键交汇点。为便于海上风电送出,变电站选址距离海边近,解决变电站抗风防腐防污是通海站的一大难题。
海边风大,咸湿,阳光日照强,十分不利于设计人员开展工作。但为了能够最巧妙的解决难题,经研院设计人员表现出“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不惜花大力气,通过多次实地勘探,结合查阅气象数据资料,利用《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根据电力设计专业反措规定,通过测算获得最佳技术经济性后,最终确定采用半户内布置的设计方案。“我们在通海变电站实现了省内第一个500千伏半户内变电站啊!”变电主设刘晓波拿着图纸高兴地告诉同事们,说话间露出的大白牙与晒得黝黑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经常喝海风也让他一说话就嘴唇皴裂。很难想象,就在几周前,刘晓波还是一个“细皮嫩肉”的江南书生模样。
毫厘不偏 小细节彰显大智慧
通海-扶海500千伏输电线路沿线房屋众多,人员密集,拆迁面积约10万多平方米,线路重要交叉跨越公路、铁路、航道十余次,设计精准度要求高。
线路主设张晓枫使用了“三维设计”这一制胜法宝。采用高清卫片结合航飞照片,利用‘海拉瓦’技术对沿线房屋、交跨线路、河流等各种地形地物进行三维建模,在三维场景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交叉跨越,更加精确地开展路径优化、交叉跨越距离校核、敏感点的风偏校核等各项工作。经过线路路径优化,团队减少了17处房屋的拆迁,减少转角塔2基,节约了拆迁费约1700万元。
在通海变现场, 500千伏和220千伏配电装置楼上覆盖的一片片“深蓝盔甲”—光伏板。这是经研院设计团队响应国家、国网公司及江苏公司双碳行动号召,在省内500千伏变电站设计综合能源方案的首次尝试。通过多次调研和学习,优化光伏板铺设夹具间距提升光伏组件的抗风能力,并辅以检修步道方便运维人员维护作业,最终布置光伏总装机容量约525千瓦,并网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1吨,节约标准煤约188吨。
匠心聚力 小团队积蓄大能量
7月底,突如其来的禄口机场疫情打响了南京战疫,也打乱了通海现场工代的步伐,考虑南京的同事无法离宁,正在徐州出差的二次设计人员曹程杰紧急赶往通海现场,一人肩负起了现场工代的任务。烈日炎炎,通海变现场远离城郊,在缺乏专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曹程杰每天需步行四公里往返于现场和住宿地之间,而现场纷至沓来的各种问题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面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他一刻也没有懈怠,辗转于项目部会议室与工地之间,对现场问题条分缕析,有问必答,对于其它专业的问题,也及时记录并转达南京的同事。“做一个工程很复杂,太多部门纠缠在一起,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回忆起这短短的几个月,曹程杰感慨,“可对于设计来说,工程又是单纯的,现场唯一信奉的就是技术、水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研院通海输变电工程设计团队里,像曹程杰这样深耕现场的队员不在少数。去年升级为“奶爸”的刘晓波,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投入到紧张的工程设计和现场工代任务中,常常要在深夜结束忙碌工作后,才能通过手机看一看宝宝的睡颜;侍成已记不清自己往返现场多少天,恍惚间也不知道今天是周几,只记得距离投运还有几天,要全力以赴配合现场工作直至顺利投运;而第一次参与500千伏工程设计的“小杆子”郑嘉琪,从初出茅庐时的慌乱,在经过几个月的历练后,也已俨然成长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设计人员。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长期设计实践中,经研院设计人员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年轻的设计同志们,用实干和坚守接住海上吹来的风,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