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朗诵者”汤德珍:书香门第才是真“豪门”
2021-09-01 22:41:00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4日南京讯(记者华诚)“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创造未来”,对于南京沃尔德防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德珍来说,从放牛娃到“中国好人”,从乡村女教师到创业者的蜕变,大起大落的人生为这句话做了最生动、暖心的诠释。她酷爱用朗读表达内心,与这个世界好好谈谈,展示了一名沁润阅读的奋斗者,自强不息、立德树人的巾帼风采。

妈妈别把我送人,我能放牛

1967年11月,初冬。

汤德珍出生在南京市江宁县陆郞镇的乡下,上面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的年代,父亲的隐忍让强势的母亲奠定了家庭主导地位。很长时间把“小女儿送人”,成了父母经常讨论的话题和争吵的焦点。不被宠爱甚至多余的处境,让德珍很小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她努力扮演好父母“小棉袄”的角色。

母亲不识字,教育子女的方法也很传统,“跪搓衣板和竹丝子下面”给她留下了最灰暗的童年记忆。父亲是乡村知识分子,有远见并坚持送孩子读书。7岁的汤德珍终是如愿背上花书包,连蹦带跳跟着一群大孩子去了学校。要知道,十二年后的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才全面实施,贫穷家庭的汤德珍连读七年书就算幸运了。

初二那年,邻居家的草房子失了火,连着他们家也烧了个精光。母亲对14岁的汤德珍说,别念书了,回来挣工分吧!已是初二下学期,学校勉强同意为她颁发一张《初中毕业证》,给她第一阶段的求学经历草草划上一个句号。

汤德珍由原来放学后放牛成了从早到晚与老水牛相依相伴的放牛丫头。陆郞地区属丘陵地貌,水草丰美,汤德珍每天早早出门,找到最好的山坡。水牛和汤德珍各得其所,牛儿埋头吃草,汤德珍顺势揪一把狗尾巴草,手持这把土话筒深情朗诵着……这样的诵读令她心旷神怡,激情昂扬,晚上再接着和家人一起编织草帘,做起家庭副业。当然,母亲会从销售草帘的收入中,奖励她一点零花钱。家里一下子增添了三个小劳力,日子轻松多了,但时间一久,汤德珍有了倦意,今天的日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她心有不甘。

幸运的是,汤德珍家的邻居是一位邮递员伯伯。每当看到他自行车后面的两个大邮包,汤德珍便兴冲冲地跑到他家,先睹为快各种书刊杂志,这成了汤德珍离开学校后的一种常态,更是为她打开了一扇遥望远方的窗,还有窗外那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汤德珍用放牛挣来的工分和经营副业的收入,经常从供销社买上几本新上架的文学书籍,巴金的《家》《春》《秋》,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女神》,莫泊桑的《羊脂球》和《项链》,雨果的《悲惨世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读这些书她如饮甘露,如痴如醉,吮吸着知识的养分。她为小说主人公坎坷的命运愁肠百结,感叹她们抗争命运的勇气和胆识。她躺在山坡上,仰望着蓝天白云,常想,如果我是她们,是选择屈服还是抗争?她在书本中苦苦寻觅答案,手中的书卷成了加油站,让她心灵变得敏感又强大,目光清澈又笃定。

放牛的女儿内心竟然是颗燃烧的小宇宙,不识字的母亲没有察觉,也很难理解。相反,女儿手不释卷,神不守舍的样子,让她得出“女大不中留”的结论。1985年5月初夏的一个晚上,母女俩再一次发生了冲突,母亲行使完“家法”权威后,带着姐姐到邻家去看正风靡一时的《射雕英雄传》,倔强如黄蓉般的汤德珍在那一晚做出了惊人之举,她踩着“铁血丹心”的音乐节奏,悄悄捆上几本书,骑上家里最值钱的“长征”牌自行车,开始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私奔”。谁想,自行车在村东头的小桥边掉了链子,离家出走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

花季姑娘为梦想“私奔”千里

四年的放牛时光,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让18岁的汤德珍变得有思想有主见。当晚暂时的挫折并没让她知难而退,一夜思考后,计划反更趋完善和缜密。她从母亲藏钱的柜子里“偷”出一百块钱,又在提包里装上几本书,次日上午从村口搭乘一辆拖拉机直奔汽车站,重新实施她的“逃亡计划”。

此前她已做过功课,每期必读的《山西青年》杂志是她此次行动的灯塔。1981年起,面对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山西青年》杂志遵照国家关于“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高等教育的精神,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杂志大学——刊授大学。杂志定期刊发学习计划和辅导材料,并由散布在全国各地1000多名兼职辅导教师,通过书信定期辅导学员,批阅考卷。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或推荐给各地自学考试委员会,经考核验收后,发相应的毕业文凭。这让只有初中学历的汤德珍,看到了大学圆梦的曙光。

当年最新一期的《山西青年》还刊登了一则太原市向全国招聘“窑洞教师”的消息,汤德珍正是冲着支教而来,打算扎根一辈子,再苦也不回去。虽然招聘只针对高中毕业生,但她相信自己早已达到同等学力。

第一次负气离家远行的汤德珍有些兴奋。从陆郎乡下先到江宁县城,转道到南京,再乘绿皮火车一路向西,别样的风土人情,让她舍不得闭上眼睛多休息。她心中也忐忑,但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在心底为她摇旗呐喊,为命运而战,开弓没有回头箭。三天后,风尘仆仆的汤德珍出现在山西太原城,再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神交已久的《山西青年》编辑部。

接待这位热血女孩的是一位和汤德珍父亲年纪相仿的编辑伯伯,巧合的是,他也是江苏人,几十年前从无锡到太原落户。编辑老师慈祥地看着她,眼前的女孩身上,似乎还有自己多年前的影子,他和汤德珍娓娓讲起自己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劝她回乡先完成学业。如果高中毕业后还愿意支教,一定欢迎她再来太原,优先安排。编辑部考虑得周到,又安排了一位刚到刊授大学工作比汤德珍稍大的实习记者,汤德珍跟着记者小姐姐去她家吃饭、住宿,一起聊天,谈人生,小姐姐还带着她一起到晋祠游玩,直至把她送上返程火车。她与这位谈得来的美丽漂亮的小姐姐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络,成了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太原之行让18岁的汤德珍长了见识,开了眼界,更加坚定“知识改变命运”。当她重新回到家中,母女俩摒弃前嫌,“搓衣板和竹丝子”从此被搁置一边。

给我一个支点证明给你看

机会果然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也就是从太原归来不久,汤德珍正在水田里插秧,村头大喇叭播发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江宁分校招生的消息,她匆匆上岸,洗净腿上的泥星子,在村道上拦了一辆拖拉机,直奔县城招生点。招生老师告诉她,这次只招高中学历且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的学生。

汤德珍知道按照招生要求,自己是很难再走进课堂的。她急中生智也孤注一掷地找到了招生的老师,请求给她一学期的机会,走进课堂,聆听学习。如果课业跟不上,她将主动退出回乡,老师拗不过倔强的汤德珍,请示过校长后同意她以旁听生身份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腹有诗书的才华和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表达,尤其在诵读方面的特长让汤德珍在校内外活动中脱颖而出,不仅顺利通过半年期的考评,她的诗作、随笔还以文字的形式刊登在《江宁报》《南京日报》等媒体副刊上。

汤德珍的人生路豁然开朗。家里给了她第一学期32元学费之后,汤德珍便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费用。现实是骨感的,汤德珍的内心却是充实、自信、骄傲的。和普通高校相比,电大不发补贴,不转城市户口。30年前,一个城市户口是跳出“农”门的重要标志,关系着日后的择业和择偶。在昔日的“放牛娃”汤德珍眼里,没有什么能和读书同日而语。

1988年,21岁的汤德珍从一个电大学生蜕变成她心中一直喜欢的“瓦尔瓦拉”---一名乡村女老师。

“调皮鬼班”来了个漂亮女老师

新学期开学,江宁县陆郞镇中心小学来了一位漂亮女老师,孩子们在校园里奔走相告。这是汤德珍的第一份正式工作,21岁的她踏着自信脚步,怀揣教书育人的梦想走上了三尺讲台。她被分到“调皮鬼”最多的四年级,她不介意,相信阅读的力量,足以能改变他们。汤老师下足功夫,备课认真,讲得有趣,还全是孩子们爱听的干货,汤老师的知识面太广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古今中外无所不晓,上下五千年张口就讲。汤老师那个班课外活动也丰富,在乡里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她带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朗诵活动中频频获奖。

汤德珍没有因此停止过阅读和自学的步伐。她利用课后时间自学法学,那是她喜欢的,说不定哪一天就能派上用场。需要赘说的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薪酬体制改革不到位,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劳体倒挂”现象,“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读书无用论喧嚣尘上,像汤德珍这样的乡村民办老师收入低,还是个“瓷饭碗”。工作第二年,江苏省公务员开始了第一次意义上的招考,她悄悄备考,报考了法律专业。

一轮接一轮的笔试和面试,她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最后却因身高而名落孙山,即使30多年后的今天,汤德珍依旧难以释怀。纸终究包不住火,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动让校长尤为不爽,把汤德珍调到更偏远的村小去任课。

在人生追梦路上,23岁“心高气傲”的汤老师再遭冷落,“此处不留我,自有留我处,处处不留我,我干个体户”,这是“下海”时代的流行语,汤老师索性辞了职。她带班主任的那个班在全镇22个“小升初”班中竟考出平均分第一的骄人成绩,由两年前倒数第一实现了成功“逆袭”。这要归功于汤老师。

那年的毕业季是多事之秋,雨水又多又急,草木葱茏。孩子们在路边帮汤老师拦了一辆去县城的拖拉机,七手八脚地把汤老师的几箱书和行李搬入车斗,汤老师与孩子们依依不舍,含泪挥别。拖拉机加大了油门,烟囱里吐出大团的浓烟,在“突突”声中扬长而去。孩子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是留给执教两年的汤老师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以致多年后重述这段经历,依然泪眼婆娑。

跑市场先学会“营销”自我

1990年9月开学季,炒了校长鱿鱼的汤德珍找到了江宁县城的一家大酒楼,听说县里一位大名鼎鼎的厂长就在这里赴宴,她决定逮住机会毛遂自荐。见有不速之客要见他,这位厂长着实一愣,厂里并没有要招工,小姑娘单刀赴会,胆子够肥。

从酒楼走回工厂大约10分钟路程,着装得体,彬彬有礼的汤德珍快速介绍自己的简历、特长和求职诉求。厂长被她积极进取的精神感动了,但厂里一时真没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从小擅长察言观色的汤德珍没等对方把天聊死,接话说,只要让我进厂,您说合适什么我就做什么!

厂长被逗乐了,顺势将她一军说,我觉得你合适跑供销,你会来吗?!那个时候,“跑供销”基本是男人干的苦差,风餐路宿,还不受待见。对于既无专业背景又无人脉资源的女生来讲,显然不合适。没想到汤德珍竟然一口应承下来,反逼得厂长没了退路。他回头还是一阵窃喜,不论学历、颜值、性格,尤其是沟通能力,毛遂自荐的汤德珍真是个跑业务的好胚子,事实也证明,他押对了宝,不到一个月汤德珍就拿下了一笔订单,这让厂里老“供销”百思不得其解。

多年后,这个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成一个超级集团,这位企业家还能清晰说起这件慧眼识人、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汤德珍在这里扎根,并连续奋斗了14年,直到2003年年底,她再一次含泪离开……那么汤德珍究竟是怎么拿下第一单的?汤德珍呵呵一笑,其实也就是“扫街”的笨办法,从邮局找到黄码本,把可能发生业务的企业名称抄下来,一家家“扫”过去。只是她的推销夹里比别人多了几页材料,分别是她的身份证、毕业证,还有她发表在报纸上的文学作品,以及执教两年获得荣誉证书。推荐完企业和产品,她会找准对方的兴趣点佐以自己的经历讲故事,说不准僵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这是营销教父马云挂在嘴上的口头禅:营销产品首先营销自我。汤德珍竟然无师自通,她说感恩多年孜孜不倦的读书,迸发出的推销灵感。

“书”是文化人的风骨和家国情怀

自2011年独自创业以来,汤德珍努力打造一支学习成长型团队,并尽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最近五年来,她投身于妇联组织,把业余时间投入到阅读和朗诵。她在江宁、高淳、建邺等地自费60多万元,组建了十多个中小学朗诵社团辅导站点、慰问演出队,以诗歌朗诵传承中华文化浩然之气,在诗情画意的曼妙中,铭记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2017年5月的母亲节前夕,汤德珍联合江宁区妇联,承办了《遇见诗歌之美--不忘初心·母爱永恒》经典诵读暨亲子阅读季启动仪式,400多个家庭1200名观众享受了一场诵读经典的盛宴。2017年“六一”儿童节,她指导、参与了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国际部中美班与谷里街道中心小学开展的“大手拉小手 诵读更快乐”公益联谊互动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和诵读的力量。

2018年11月,汤德珍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以4—18岁青少年为主成立了秣陵街道翠屏诚园妇联亲子诵读社,用固定时间培训孩子阅读诵读的能力。同年10月1日,汤德珍领着32名孩子及家长前往开山岛看望英雄家属,并举办诗歌朗诵,演出的画面上了当晚的《新闻联播》。

2019年5月,汤德珍家庭被江宁区表彰为“最美书香家庭”,2019年6月,汤德珍当选“中国好人”。她发表感言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塑造灵魂的工具,读书撑起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汤德珍注重阅读效果,功夫早早做在诗外。今年7月16日,她组织并策划了49组家庭111人来到常州,参加由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与江宁区睦邻诚园阅读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亲子红色研学活动。孩子们走进溧阳博物馆,体验拓碑工艺和“考古”挖掘,了解一粒米到一碗饭的过程,亲手体验做包子、酿米酒。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通过讲革命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们学党史的兴趣和热情。当晚“传承红色基因 颂扬百年风华”文艺晚会和以往朗诵会一样成了压轴戏,汤德珍带着孩子走上了舞台……

她不是说说而已,切实付诸行动,做出表率。2016年12月开始,她资助高淳桠溪小学3名失去父亲的孩子,给他们买衣服,送课外阅读书籍、学习和生活用品。寒暑假之前与孩子见面沟通交流,一起吃饭,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自信自强、好好学习。2017年11月,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100位健在的幸存者送去10万元慰问金。2019年春节前夕,她带着朗诵社团的孩子,看望抗战老兵,听百岁老人讲抗战故事,与老人一起唱抗战歌曲。

今年7月21日,强降雨叠加水库泄洪,河南省安阳县大部分乡镇发生洪涝灾害。安阳是汤德珍事业起步的地方,她视为第二故乡。得知当地灾情,她心急如焚,慷慨解囊,第一时间捐出26万元救灾助学款,委托智善公益基金会发到130位受灾贫困生及家长手中,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洪灾,重建家园。她掂记校园,当看到崔家桥镇实验中学校园被严重浸泡的照片,又向该校捐赠1.2万元现金,帮助住校教师重新置办被服和生活用具。7月底,南京沃尔德公司代表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受托,再向该县永和镇第一中学124位中小学生家庭给放24.8万元善款。

2020年以来,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她向街道、社区、学校捐款捐物资,和儿子一起做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通过江苏省妇儿基金会和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捐助现金帮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

汤德珍扶人先扶智,像亲人一样帮助别人。今年7月下旬,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因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高风险地区,一名家住该区域的14岁小男孩熊政从外地夏令营归来,回家路被暂时阻隔。他被江宁区妇联临时安置在“爱心家庭”汤德珍家里。汤德珍抽时间领着他读书,和他交心,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周时间下来,孩子从刚来时的一声不吭,到问两句答一句,再到眼睛渐渐变得有神,脸上也多了笑意。汤德珍拂面的春风,悄然打开了孩子的心门。

当江宁区禄口街道解封,熊政终于可以回家时,孩子变得欢愉起来,然而孩子对这个临时的家和新认下的姑妈有了眷恋。在江宁区妇联人员陪同下,汤德珍开车把孩子一直送回街道,恋恋不舍看着孩子走入封控区。隔着铁栅栏,只见拖着行李箱的孩子蓦然回头,冲着她摇摇手,脱口而出“姑妈,再见!”汤德珍心中一阵感动,热泪盈眶。她明白疫情之下的特别经历,会让孩子变得成熟起来。她期待着植入的爱心种子能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没几天,熊爸爸给汤姑妈打来感谢电话:这次回来,熊政的进步太大了,谢谢您的陪伴和教导。

沁润阅读走出别样芳华路

已过半百人生的汤德珍,朴实无华。多年的阅读和阅历让她的谈吐优雅从容,尤其是有关读书的体会和心得,可谓字字珠玑。

 

她说,“阅读滋养了我,丰富了我,也点化了我。我之所以推崇读书,对个人而言,读书是修身齐家,提高修养,独善其身。往大处说,读圣贤书,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年轻时我喜欢读文学类,后来偏传记类,再后来读人文类的。现在眼神不比从前,我改听书。我推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书形式不径相同,我偏爱朗诵,声情并茂的念出来。加深了记忆,又融进了创新元素,让传播和传承效果更好”。 

“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受用终身”,汤德珍说,“我算不上人生大成者,但我感恩读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读书让我不再彷徨,不再害怕。在人生的低谷,让我相信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终会来到。正是读书让内心澎湃,让精神之树常青,我特别愿意分享阅读心得,把读书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我通过资助或者奖学的形式鼓励孩子有书读,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我把孩子们领到舞台中间,让他们参加朗诵,增强他们的信心,我推动着阅读走近更多妈妈和她们的家庭。我以为,书香门第是真正的豪门,耕读传家会让文化记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