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高淳老街吸引了很多游客。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钢摄
溧水通济街计划7月开街,栖霞老街计划年内开街,再加上此前已建成的迈皋桥老街、大板巷老街、江宁明清街等,近年来,南京重建、改建的老街越来越多,在为市民带来更多旅游体验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区域发展、彰显历史文化的作用。但是,如何做出特色、避免同质化,也考验着规划建设者和运营者的智慧。老街纷至沓来,如何个个精彩?去年全面启动改造的通济街位于溧水老城,自古就是区域内的第一商圈。记者在通济街入口处看到,这里复建了三眼井,以假山、流水和亭台营造了一个园林式休闲空间,与对面现代化的街道和商场形成呼应。沿街向里,两侧古典式的二层商铺已初具规模,雕梁画栋之间颇有岁月痕迹。据悉,这都是在原有的现代建筑基础上改造的。
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通济街是唐代城隍庙前的一条街,城隍庙虽已不存,但这条街始终是溧水最热闹的地方。此次改造挖掘历史资源,复建了会景门、阅星亭,并用征集来的青石板铺地,力求让古街恢复历史味道。在业态上,考虑引入一些特色老字号店。
改造后的通济街如何体现特色?现场设计师马小伟表示,通济街的复建是集文史专家和老市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是要重现老溧水的街景。设计方面除了还原历史老街的模样,还将引入酱油店、布坊等传统老店,留住乡愁和记忆。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年)》,我市对历史街区要求分类保护,以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历史街巷原则上不得拓宽,要强化文化氛围,在建设高度上也有控制。记者注意到,规划的11处历史风貌区、5处历史文化街区和16处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名录里,有不少已经实施,如老门东街区、慧园里街区、小西湖街区等。
但是,也有一些规划外的老街,虽然打造得古色古香,但短暂热闹后很快就没了人气。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历史底蕴和特色,披着仿古建筑的“壳子”卖着大路货,难以留人,缺乏可持续性。
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司总规划师童本勤认为,南京不少地方结合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历程,对历史商业街进行保护、利用和复兴,与当下城市生活活动相结合,是一件好事。但每个老街都有其内生的东西,不能生造。扬州的东关街、苏州的山塘街和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区、高淳老街等,都依托历史资源的挖掘,呈现了地区自生的特色,规避了千街一面。
高淳老街已晋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记者从高淳区精细化推进办了解到,今年高淳老街还将继续实施有机更新。
高淳老街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汪笑云认为,高淳老街的魅力在于独特的明清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街上的居民和老字号是这里的文化根基,也透着浓浓的烟火气。而逢节庆开展的东坝马灯、傩舞(跳五猖)活动,更是高淳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大批游客。
“老街虽老,但活力不老。”据介绍,今年高淳老街有机更新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全域旅游发展,活化高淳“八大行”等老字号,规划实施芝兰幽居—河滨街民宿集群、吴祠军歌—新四军红色文化展陈提升、宾阳傩舞—游客中心非遗迎宾广场等12处引领性项目,把老街打造为以文创产业、慢食文化、高端民宿和传统文化传承为主,兼顾居住功能的休闲旅游街区。
“我们希望老街复兴的理想状态,是像高淳老街和绍兴仓桥直街那样,坚持有机更新,不搞大拆大建。”童本勤表示,近年来南京在老城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如小西湖的有机更新,改造老建筑、引入新业态,保留部分原住民,让昔日棚户区成为幸福街区。她认为,复兴老街既要保留老的味道、老的人、老的业态,也要积极引入新的业态,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