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南京市安委办获悉,我市正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排查治理冠名“新材料、科技、生物”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严厉打击巧立名目逃避监管,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使用等行为,目前已初见成效。近年来,监管部门在安全监管的实践中,发现一些企业为逃避整治和监管,打擦边球,以“新材料、科技、生物、生物制药”等名义申办企业,实际却在从事化工生产,有些甚至是违法违规“小化工”。
“这些企业打着‘新材料、科技、生物、生物制药’的牌子,擅自建设化工生产项目、组织试生产,各种安全措施缺失,这是很危险的,极易酿成事故。”市安委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10月,注册为“铸造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广西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违规擅自建设化工项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8人受伤。“我们要坚决全面排查,把这些非法违法的‘小化工’‘黑窝点’揪出来。”据介绍,对未取得安全使用许可证,擅自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且达到危险化学品使用量的数量标准规定的企业,一经发现,将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严肃依法依规上限处罚,推动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需大量使用危化品的企业逐步关闭退出。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梳理出冠名“生物、科技、新材料”等企业清单16万家;各区安委办正组织开展全面摸底核查,应用南京应急管理“181”信息化系统进行大数据比对;化治办、发改和行政审批部门会同统计部门认真甄别相关企业的行业属性,对疑似化工行业属性存疑的企业,经化治办牵头认定后及时更改企业行业属性,纳入监管;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则围绕企业是否存在巧立名目逃避监管、擅自建设化工生产项目等违法行为,重点检查虚报使用危化品数量、违法租赁厂房、设备代生产等行为。
记者了解到,前不久,应急部门执法人员在一次执法检查中,发现某新材料有限公司将5000余公斤乙酸乙酯、甲苯、异丙醇等危险化学品存在临时仓库、楼道间,而不是危化品专用库房,且该公司还在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六合区、鼓楼区也相继查出类似违法行为。
下一步我市将健全完善各部门联合会审和执法工作机制,坚决防止不具备安全条件的项目落地,同时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逐一明确并落实监管责任,避免出现监管盲区。(通讯员李鸿雁融媒体记者杨欣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