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庄软件园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文双摄
曾经,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名词对很多人来说都还是新鲜事物,如今,这些新鲜事物已经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完善、创新平台载体优化、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孵化转化推进,漫步于玄武区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创新元素、事事操作简易便捷……一幅用创新描绘出的小康蓝图,正在玄武徐徐铺开。
创新引领,开启生活“新方式”
手机对准大门闸道,挡板迅速打开的同时记录人员信息;手机对着图书馆门禁机晃一下,即可知晓学习时长;手机触碰食堂消费机,客户端立即显示账户余额、本次消费数额以及菜品单价……在“智慧”之流涌动的当下,只需一部手机,学习、工作和生活可全部搞定。
这一改变,源于玄武区一家科创型企业——南京爱历德电子有限公司。2015年,爱历德开始研发智慧一卡通管理系统,2020年,该产品正式发布,凭借优异且多融的性能,迅速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物联网产品。
“我们的产品是基于原始的一卡通系统,将称重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红外识别、语音对讲、视频抓拍等软件和硬件加以整合。”南京爱历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卫强介绍,公司产品可视为“身份+钱包+N”的有效结合。
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生活“新姿势”正掀起各大校企“智慧化”革新热潮。“本月无人迟到早退。”外企人事姜思唯看着后台显示的数据说。以前,姜思唯每到月底都要耗时一周来梳理近200名职工的打卡记录,再通过邮件一一告知;现在,一卡通管理系统会自动记录数据信息、整理成表,并定期将考勤结果发送至员工邮箱。“这帮我减轻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姜思唯说。
依托大数据的创新发展,爱历德的服务链已介入400余家企业、30多家高校以及100家中小学,接入各类数据达百亿条。
服务赋能,激活企业“新强劲”
夜深人静,科技改变生活的脚步也没停歇。“除了要在校园系统里切入教务领域的功能,还要适时融入缴纳学杂费、书本费等一些金融类刚性需求……”凌晨,紫金联合立方广场3号写字楼里,项目讨论热火朝天。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刚刚过完12岁生日的企业从成立之初便扎根在玄武。企业为何如此“长情”?史卫强说:“这是综合考量区域的科创定位、营商环境的优惠政策以及辖区的远见和产业生态链的配置等之后做出的决定。”
2008年底,史卫强寻找创业的切入地,一眼便相中了具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之称的珠江路,定位契合之余,让他还看到了这里有企业长远发展的可能性。
产业生态、科研环境、人才引进、企业培育和资本扶持之间的互补合作,是创新生命力延续的必备要素。致力于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痛点、市场“融智”难点、人才“融合”堵点,玄武区密织“服务网”。
史卫强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受邀参加区科技局举办的政策培训活动;收到区人社局盘整提供的契合的人才资料;因产品适用“智慧校园”打造,区教育局架起了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去年,在锁金村街道的对接下,申报了市“专精特新”企业认定。
量质齐升,筑基未来“新发展”
新年伊始,史卫强和他的员工们异常忙碌,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锁金分校定制的智慧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最终方案交付。该项目预计于年中正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玄武将又增加一所智慧化校园。
科技创新让社会鲜活智能,也让企业的“钱包”鼓起来,对此,作为“当家人”的史卫强感受最为实在、最有发言权:“我将全部存款拿来创业,初期业务不多,生活开销是能省则省。随着企业培育壮大,业务逐渐增多,大家的收入也在增加。我们还计划每年集体旅游一次,当作团建。”
事实上,爱历德只是众多科创型企业的一个缩影。在玄武科创“卷轴”中,一批国际平台相继落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接连涌现,截至目前,已累计孵化引进企业308家;同时,徐庄软件园升级为省级高新区,玄武“硅巷”30万平方米载体建成并投入运营,各类创新策源地建设成形。
“南京选择创新,创新引领玄武。”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在2021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发出“创新誓言”,未来,玄武将围绕新建改建创新载体380万平方米,栽好创新“梧桐树”;将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打造创新“强磁场”;将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形成创新优生态。一系列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的举措,正在重新定义社会活动、赋能百姓日常生活,为奔驰在小康路上的创新玄武提供不竭动力。通讯员玄萱南报融媒体记者夏雪晴
■记者手记
科技让生活“如虎添翼”
《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采访科创型企业,能感觉到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一方面,企业、研发机构高水平主体作用突显,靠前服务的“店小二”理念,充分激活创新潜力;另一方面,系统优化设计布局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策源地更新正加快打造。
放眼时代,科技创新撬动着发展红利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推进养老服务智能化,促进数据信息共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社区智能化服务多样化等,让科技为广大社区和群众服务,让百姓的小康生活“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