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抛出升级版政策 南京高校引才论坛线上火热进行
机器人;太阳能
2020-12-10 10:2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谈洁  
1
听新闻

南大青年学者前沿论坛。 通讯员 佘治骏摄

“高层次人才可享受35万至150万元的年薪,最高可达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近日,在南京邮电大学举行的第四届海内外青年学者云论坛上,该校校长亲自发出这样的邀请。

记者了解到,虽然今年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复杂,很多学者不能回国,但却阻挡不了南京高校对人才的渴求,为揽才举办的青年学者论坛纷纷转战线上,而鉴于国际竞争形势变化以及国外疫情情况,海外人才回流趋势非常明显。

转战线上,高校海淘人才“不打烊”

南邮11月27日举行的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的参会对象均是QS世界排名前200名大学的海内外优秀博士、博士后,且年龄不超过40周岁。记者看到,当天的论坛吸引了350余名优秀海内外青年学者,除了主论坛上,校长、人才办介绍学校的相关情况外,各教学科研单位还安排了20场分论坛,与青年学者们充分沟通。

而就在此论坛举行的前不久,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在同一天举行了类似的“云论坛”。河海的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位青年学者齐聚云端,南大的论坛更是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00余名青年。“青年人才是一所高校发展的源头活水、希望寄托与珍贵财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向全球才俊发出了邀请。

据介绍,虽然今年全球新冠疫情形势复杂,很多海外才俊不能回国,但各高校的引才步伐都没有停止。

“我们线下的海外青年学者‘紫金高层论坛’本来是每年的4月中旬举行,今年改成6月中旬的线上论坛后,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热烈响应。”南理工人事处副处长、人才办主任徐宁说,论坛公告发出后,从参会的人数上看,大大高于往年。

“身边不少朋友都计划回国发展,特别是疫情以来,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学子更是切身地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与美好。”从荷兰留学归国、加盟河海大学的巩佳琨说。

“从最近几年招聘过程中和海外人才的接触来看,受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以及今年国外疫情的影响,海外人才回流趋势非常明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施威说,该校高度重视师资建设,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今年于9月底举行了海内外学者论坛,一边邀请才俊们与校长在网上面对面,一边还邀请有条件的来校实地考察和交流,通过新政发布、校企对接、学科推介、院系交流、人才洽谈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示学校,为人才认识学校、了解学校、走进学校提供平台。

诚意满满,引才政策不断升级

几所高校负责引才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数字上,今年参加论坛的人数确实比往年要多,但是国内参与“抢人”的高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人才竞争相当激烈。为了在“抢人大战”中招到满意的人才,他们都在不断优化人才政策。

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李炳祥博士致力于液晶软物质物理与光学的研究,他在液晶超快光电调控、三维液晶孤子等的研究处于全球领先。在南邮的论坛上,李炳祥顺利签约,入职后他将着力组建软物质交叉学科研究团队。

“南邮的‘1311人才计划’,对于在职教师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李炳祥所说的“1311人才计划”是南邮面向在职在岗教师设立的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旨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者来说,他们在学校里不仅能“发光发热”,还能吸收“太阳能”,给自己“充电”。

“南邮今年调整了引才政策。”南邮人事处副处长骆公志介绍,在待遇方面,相比往年,南邮今年加大了投入资金,整体上调了年薪,第一层次人才能拿到150万元年薪、最高住房补贴能达到1000万元,第二到第四层次人才能拿到35万到120万元年薪,南京邮电大学还尽自己所能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在引才方式上,南邮一改从前松散的“点对点沟通”的方式,转变为利用平台、团队、一流学科来吸引人才,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强化自身竞争力。

南理工的政策也随着引才环境的变化不断升级。该校推出了“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旨在集中优势办学资源,助力优秀青年学者快速脱颖而出,通过海外招聘、紫金论坛、校内遴选等引才选才模式,面向海内外选拔35周岁以下业绩突出、潜力较大的青年教师,直聘教授职务,在薪酬待遇、平台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重点支持,并建立由学科带头人负责的“一对一”培养方案,帮助其快速成长为学术骨干。

记者看到,不管是薪酬、科研启动经费,该计划今年的扶持力度均比去年有所上浮。徐宁说,“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已成为该校吸引海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品牌项目,在“紫金论坛”、海外招聘会及招聘平台推广时关注度极高,一直保持较高的吸引力。

名城加持,

人才签约提速

今年刚从欧洲一所名校博士毕业的谢高瞻读的是材料科学,在参加完南邮的论坛后已经与南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约,加入陈润峰教授和陶冶教授课题组,开展有机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工作。“从投简历到正式签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搞定了,这个效率非常高!”谢高瞻这样感叹。他说,这么快签约南邮,除了和南邮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待遇属于江苏省内“第一梯队”、学校有着规范高效的引进制度和流程有关外,还和南邮所在的这座城市不无关系。

他说,“六朝古都,十代都会”、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南京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教资源,还地处长三角,产业集聚、经济发达,这对他后续不管是研究还是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非常有利。

刚刚签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杨扬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之后一直在那边从事博士后研究。“我的研究方向是软体和仿生机器人,读博期间我就一直在思考,觉得做研究不应该只是发表论文,还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可以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辅助设备等。”他说,经过两年对国内众多高校的比较后,他把自己的工作地点锁定在了南京。

“南京有那么多高校,科研氛围非常浓厚,另外,智能制造是南京重点打造的产业之一,南京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对机器人专业的人才产生需求,便于开展各项产学研合作。”他说,“我觉得,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深入到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机器人产品,那才是最有意义的。”

施威说,因为地处南京江北新区,他们还利用这一区域优势对引才政策进行了创新。在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和联合科技攻关的新机制的同时,该校率先提出“人才双聘”制度。“依托‘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我们实施了‘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人才双落户’政策。”施威介绍,对于引进的人才,学校给予教职岗位、安家费、团队组建、招生指标及其他资源支持;并且支持其落地到研创企业,充分释放其工程化和产业化价值,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相当大。仅本年度,学校已签约16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毕业于世界前200强高校的超过50%。”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谈洁

通讯员 李海博

实习生 赵静 余心言

标签:高校;论坛;南京;政策;抛出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