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11日南京讯 立冬了,南京鼓楼佑康家园残疾人小雯(化名)的心情,却像春天一样明媚。她和另外十几名残疾人亲手种植的花生芽,长势喜人,每天都能销往菜场!他们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为社会做了贡献,给大家输送的都是健康、绿色有机食品。而整个种植过程,也充满了“农趣”。他们的“妈妈”项宗平一心想探索实践“庇护型托养-就业创业”的托养服务之路,希望每个残疾人“进得来都能更好地出得去”。
探索: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尝试,只为了让他们快乐工作做个“有用人”
项宗平本是南京市自行车零件五厂的一名工作人员。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下岗“大潮”中,她也难免“丢了饭碗”。之后,她打过零工,开过出租车,1997年她转行开饭店,干得风生水起,勤劳致富后的她大孝为社会,2016年底开始做慈善公益事业,创办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站。
为91位残障人士做服务,慈,发于心,善,始于行,为了提升康复站的服务能力,她自费到台湾和日本学习。她设计筹划了残疾人“庇护性就业”渠道和项目,举办由残障人员和家长演出的晚会,鼓励残障人员及家庭重拾自信,更好的融入社会。满墙的锦旗记录着她奉献精神。
她对每个残疾人的信息,都了如指掌。因为,每个残疾人,她都上门做过走访,并建立了“一人一档”。残疾人在这个“家”里,得到悉心的照顾和专业的康复训练。家园安排了唱歌、跳舞、运动、非洲鼓、书画、手工等课程,特别有意思的是,还有剥花生、捡花生。原来,如何有效解决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困扰家属、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部分精神、智力残疾人的庇护性就业,她做过很多尝试。
串珠、包水饺、做甜品、糊纸盒、折红包……她整合社会资源,带领残疾人做过很多尝试。但是,结果她都不太满意。例如串珠,残疾人辛辛苦苦做的串珠作品,并没有销售市场。水饺和甜品的外型很重要,而大部分残疾人包出来的水饺、做出来的甜品都是馅料外露的,很难交出满意作品。而糊纸盒、折红包的附加值太低,糊一个纸盒往往只能挣几分钱。疫情期间,中心一位老师做过尝试,在家糊纸盒,一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一个月就挣了400元钱。“这份工作,我不想让我们的中心的残疾人做。”她说,佑康家园是残疾人之家,是一个集生活、娱乐、各项功能康复的幸福港湾。不能让残疾人整天埋头干活,而是要把更多时间,用于康复、娱乐。庇护性就业也要做,但是最好是快乐的做。
有一次,她在鼓楼区残联举办的一场培训会上,偶然了解到“芽苗菜”。她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还特地到山东潍坊、浙江、苏州考察学习,如今她将这个项目引进了家园。
“芽苗菜是用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可以放心食用的嫩芽或嫩苗,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养生价值。”她说,芽苗菜看着长,鲜着吃,零添加,零污染,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
目前,她已经做了多轮试种,同时在做市场测试,看看如何挖掘出最大潜力。她希望挖掘出一个适合残疾人的创业项目,希望残疾人在种芽苗菜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有益身心的“农趣”,又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有用人”。
分工:不同能力做不同事,每个残疾人都能参与创业
11月8日,记者探访南京鼓楼佑康时,小蝶(化名)正在剥花生,一边剥一边吃,偶尔还会莫名大叫几声。
小蝶患有精神分裂症,父母是慕名将小蝶送到康复机构来的,初来乍到时她坐不住,楼上楼下到处跑,而且控制不住自己,把墙上贴的宣传海报全部撕了,看人吃东西就抢。
她和机构老师一方面监督小蝶每天按时吃药,另外一方面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照料,安排小蝶加入文艺小组,教她唱歌练手语,一遍又一遍耐心规范她的行为。
引进芽苗菜项目后,她就安排小蝶剥花生。起初,小蝶一边剥一边吃,一颗不留。机构工作人员觉得不能再安排小蝶剥花生了。她很坚持:“给她剥,给她吃。”时间久了,小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晓得吃一点,留一点。现在,一天能剥个几斤花生了。11月还被评为康复站“每月之星”。
小蝶是中心能力较弱的负责剥花生,还有能力强一点的就负责捡花生,能力更强一点的就负责芽苗菜种植。
“我们现在在测试阶段,看看一公斤种子,能出几斤苗,以及出苗周期。”她希望把一切摸清之后,能够量产。如果效益比较好,就可以向其他残疾人之家推广,让更多残疾人参与绿色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