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显示,11月7日7时14分将迎来“立冬”节气。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此时节,天气还不算太冷,菊花盛开、枫叶正红、黄叶飘落,柿子满树……不论在城市和乡村都可以看到万紫千红的秋景。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秋收秋种正当时。连日来,南京各地抢抓晴好天气,积极调配机械下田作业,全面加快水稻收割进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对已收获的田块抓紧腾茬整地,抢播抢种,确保小麦适期播种。
在饮食习俗上,南京人还会在立冬节气这天吃生葱,迎接农历冬季的到来。
秋收正当时,“丰”景美如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气候、物候、时令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一直指导着农业生产。
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冬眠的动物们都已经钻入地下的洞穴中,准备过冬了;二是说,各种粮食作物已经“粮进仓,菜入窖”了。
连日来,记者在南京市各地农村看到,秋收秋种陆续进入高峰期。湖熟街道是南京粳米主产区,农田、稻浪连成一片,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秸秆,等待着农民前来收获。据湖熟街道农服中心主任耿翔介绍,今年,该街道种植了84000亩粳米。“因为气候原因,稻谷水分还比较大,预计本月10日开始抢收。”
四季永无休止的更替,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既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也是下一个季节轮回的开始。
补冬立冬始,吃葱脚生风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立冬吃饺子,但南京人不是这样。南京饮食文化专家马学仁告诉记者,立冬,老南京人吃生葱,“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意思是每天吃半根生葱,冬天也不会出现老寒腿等腿疾,走路腿下生风。特别是立冬日,老一辈人一定会买些葱回家,蘸酱或醋,或切节以香油、味精、盐拌均,或切生葱花佐食生吃。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
对很多南京人而言,立冬还会选择吃螃蟹。有人喜欢母蟹蟹黄的鲜甜,也有人喜欢公蟹蟹膏的黏润。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陆健告诉记者,每年10月开始,小规格的母蟹成熟,而公蟹成熟期较晚,一般要等到11月初才是最佳品尝时间。对于秋季即将结束、冬天到来的当下,公蟹与母蟹刚好都到了好吃的时候。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到薛宝钗请贾母、凤姐等人到藕香榭赏桂饮酒、观鱼食蟹。蟹筵后,贾宝玉兴起赋诗,自比“饕餮王孙”,还要“泼醋擂姜”。马学仁说,由于蟹本身性寒,一碟混有姜末的醋是大闸蟹的必备搭配,利用姜的自身温性的特点可以与蟹中和。
立冬非入冬,早晚意凉凉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当然,对南京而言,气象意义上的冬天尚未到来,人体感觉也还处在深秋时节。
南京市气象台的专家曾告诉记者,按照气象学上的标准,连续5天滑动的侯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才算入冬。“立冬冬始”之说,适合于黄河流域一带,长江中下游像江汉平原要到小雪节气才始入冬。南京多年平均入冬时间是11月18日,去年是11月25日入冬,2018年是12月4日入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今宵寒较昨宵多。”据中国天气网,立冬时节,处于深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普遍在11—13℃左右,平均最低气温多降至10℃以下,早晚凉意越发明显。今天早晨,记者出门的时候看到,不少骑电动车的上班族有些已经穿了薄羽绒服了。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想想,穿得暖和,也算是一种“藏”吧!古时候,达官贵族们用雪毳、裘皮、毛呢、毛毡来御寒,质料名贵华丽。《红楼梦》中众位小姐姐雪夜联诗,黛玉穿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狸皮的鹤氅”,湘云是“大红猩猩毡昭君套”,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蓬”。市井坊间的普通人自然也有避藏之道,《诗经》中有“九月授衣”,人们要在霜降节气前后,开始做冬衣。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