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无二帙的镇馆之宝,走出库房,让读者一睹国宝的魅力;出神入化的绝妙技艺,现场演示,呈现古籍修复背后的匠艺;逐渐远离大众的传统风俗,华丽转身,以全新的姿态走近大众……
近期,南京图书馆以多场展览、展示以及线上线下的互动,再次开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晒书”传统。“晒书”融入了全新元素,通过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在传承国宝古籍脉络的同时,又多了一层当代含义,让流传千年的古籍与传统走入大众日常生活。
晒古籍近距离感受国宝魅力
从8月底至今,南京读者享受了一场古籍国宝盛宴。
8月底,南京图书馆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向大众开放展出,随之一起的还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明刻本《铁崖文集》和元代医书《永类钤方》。虽然仅有短短一小时的露面,观众却实打实、没有玻璃罩隔阂地近距离感受了国宝的魅力。这些镇馆之宝,连南图工作人员自己也难得一见。
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采用蝴蝶装形式,清新悦目。宋版书存世量少,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称。目前存世的宋版书仅3300多部,南图藏有60余部。
《蟠室老人文集》更有一段佳话。“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为南图独藏,世无二帙,也是我馆的镇馆之宝。”南图历史文献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57年《中国版刻图录》在全国重点图书馆搜集图录时,这套文集被著名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选中,带回北京修复。1959年,被誉为近现代古籍修复“国手”的张士达先生以整旧如“旧”的方式,采用“黄装”形式对原有的蝴蝶装进行改造,使其更为坚固。修复完成后,放在楠木书盒中,送回南图,“现在第十四卷护页中间的下方,仍粘有一张写着‘一九五九年一月张士达装’字样的签条,非常珍贵。”
已年近700岁的元代医书《永类钤方》,也相当珍贵。这部综合性医书,尤以骨伤科见长,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领先世界五百余年,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这是这部书现存最早的版本,元刻本传世少,目前全国三家单位藏有此书,都是残本,南图收藏了其中两册,所以非常珍贵。”
这一场近距离的接触,让南京读者意犹未尽。
9月,被称为“宝书”的《玉琴斋词》,在线上与大众见面。作为现存收录清初文学家余怀词作最多的一部个人词集,南图的《玉琴斋词》为作者手稿,已属罕见。“而此书集有江左三大家之一、娄东诗派开创者吴伟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尤侗,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清代著名经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孙星衍等人的题跋,几位名人亲手题跋仅居其一已属难得,而此本竟多种齐全,且近代藏书家许增、学者陈三立、柳诒徵亦留墨其上,更加罕见。”南图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陈晓明介绍。
《玉琴斋词》与南京还有一段收藏渊源。《玉琴斋词》稿本最初由康熙时期的江宁织造曹寅收藏。清末,此稿本为名扬海内外的丁氏八千卷楼所得。众所周知,八千卷楼藏书最终售归江南图书馆,即南京图书馆前身,此《玉琴斋词》稿本也由私人手中转至公共图书馆收藏至今。
目前,南图所珍藏的《四库全书》底本,也以图文展的形式与大众见面。“《四库全书》的底本,就是乾隆当年征集来、没有修改、编撰之前的藏书。”工作人员介绍,《四库全书》的底本来源,既有皇家本身的海量藏书,又有民间征集来的藏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从明《永乐大典》里辑录出来的前代散佚图书,非常珍贵。
“大众对珍贵古籍的兴趣比较浓厚。”工作人员介绍,一场场联通古今的时空对话,让大众更多地阅读、了解古籍,了解古籍背后的渊源与故事,让古籍在当下具备更丰富的意义。
晒技艺打捞古籍传承脉络
在南图,打开国宝古籍脉络的不仅仅是一本本珍贵古籍,更有一群匠人通过绝妙的技艺,在努力保护传承着千年的文化。
全国仅存三部的《永类钤方》此前破损较为严重,不少书页断裂。“2017年,我馆启动了‘馆藏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在国图修复专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传习中心江苏传习所导师朱振彬的指导下,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复,目前已基本完成。”南图历史文献部修复组主管陈绪军告诉记者,这也是《永类钤方》第一次公开亮相。
在亮相的同时,南图别具匠心地向在场读者现场演示了一把古籍修复背后的匠艺。在南图鲜少对外展示的古籍修复室内,平时深居幕后的修复大师们,走至大众视野,不仅“晒”了一把修复过程中的精湛技艺,更向读者分享了藏书防霉、除霉的小技巧,以及古籍收藏的注意事项。
拥有技艺精湛的古籍修复师的南图,早在11年前就让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落户南京。“当年在全国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的情况下,南图就拥有10余位修复师。”陈绪军告诉记者,多年来南图古籍修复室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并与读者“面对面”,以各种丰富的“探秘”活动,让大众了解古籍保护与修复背后的点滴。
“如此系统地‘晒技艺’是近期才开始,但是让大众走进古籍探秘、体验古籍修复的活动,这些年南图一直在进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年来,南图的“古籍探秘”活动每年至少有5-6场,场场爆满。“这些年来,我们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推出了中国传统书写工具、图书装帧、雕版印刷、四库全书等古籍知识讲解,以及纸张修复、装订、刷版等体验活动。”该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一次次体验活动,读者不仅了解古籍装帧、修复技艺的亮点,更对古籍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晒创意让传统走进大众生活
如果说花式“晒书”是让大众更深刻了解国宝、经典以及修复技艺,那么对传世名著的花样解读,真正让大众走进传统文化,让千年的传统重新走近大众日常,让逐渐远离大众的南京点滴再次归来。
在前不久的“食光机”活动中,南图历史文献部的工作人员将南京传世名著中的《随园食单》以另类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袁枚写就的这部饮食文化大作,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袁枚本人并不做菜,那么他写就的食谱是否可信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还原《随园食单》菜肴蒋侍郎豆腐与梨炒鸡,并以视频拍摄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这两道菜,目前已经基本没什么人在做,但是我们还原出来后发现,这肯定是两道江南美食,非常符合江南人的口味。”通过两道菜肴的还原,读者再一次领会到经典《随园食单》的传统美食文化精髓。
其实,这一系列的“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的活动,都是南图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而推出的“晒书”系列传统活动。“晒书,又称曝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因此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天曝晒书籍。”这一传统始于汉代,兴于魏晋,到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制度,是中国书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饱含着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怀。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