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建十几年前就做了种粮大户,清楚这是靠天吃饭的行当——这种经验近几年却在慢慢改变。在南京溧水区和凤镇,承包了3000多亩土地种水稻的他,最近一直在忙秋收。“今年天气不好,雨水多温度低,不过今年产量要高于往年,亩产能达到650公斤左右。”多位农民告诉记者,秋粮喜获丰收,离不开背后高标准农田做保障,基本能实现旱涝保收。
今年在疫情和天气的双重影响下,高标准农田是农民心中的一颗“定心丸”,更是全市地产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记者从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南京市加大农田高标准建设投入,2020年项目竣工以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预计将超过291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将达到80%。
位于江宁区的南京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道前,一个人承包了5800亩土地,靠的不仅是魄力,还因为农田更省心省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鸟瞰他的千亩粮田,会看到其中错落分布着两米高的“小房子”,“‘房子’里面建了大水泵,只要一开,水就哗哗地往田里流,灌水根本不用费力。”杨道前说,自己以前买了接近30台水泵,每到打水的时候就骑着电瓶车在田埂上拖着水泵跑。因为比较费时费力,一个人只能管300到500亩稻田。“以后就大不一样了,我一个人就能管理1000多亩田的灌溉。”
更让他啧啧称赞的是1000亩即将完工的滴灌工程。“有的田地势不平、灌溉困难,有了滴灌以后只要轻轻拧开,水就自动流到田里去了。”他禁不住喜悦如此形容,“就像以前农村里都是挑水吃,现在全都装了自来水一样方便。”
“通过对水系排灌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的稳产增收打下基础。”六合区竹镇镇党委书记李舜说道。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提供了一组数据,经抽样检测,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有机质较过去提升了15%以上,耕地质量的改善带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良种覆盖率达100%,亩均增产75公斤以上,增加粮食产能4.1万吨。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结合南京丘陵地区的地貌特征,加大了土地整治的支持力度,针对市级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片区的土地整治,预算最高可补助1500元/亩。
有资金“加持”,土地整治的“后劲”十足。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占比达85.9%,今年全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从去年的86.61万亩,增长到90.99万亩,新增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新增面积一半以上。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耕地质量提升片区建设项目的逐年展开,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今年计划再建17万亩高标准农田,促进地产粮食稳产增收,端好南京人自己的“饭碗”。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