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南京讯 一叶落而知秋,金陵在微凉的秋风中逐渐浓墨重彩起来。10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做客江宁织造博物馆红楼剧场,和红学爱好者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午后时光。
讲座由“得到”APP知识服务平台主办,源自“得到”10000小时知识服务平台公开讲座捐献计划,旨在履行“得到”的使命:“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该计划通过向图书馆、学校、文化宫、科技馆等致力于知识传播的组织机构捐赠线下讲座时长的形式,把经过“得到”团队反复打磨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民群众,为倡导全民阅读,推动终身学习,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8日下午的《天机红楼》江宁织造博物馆红楼剧场讲座是倒计数09959小时,普惠公开讲座的第34场。“这场公开讲座有多种巧合,”开场主持人语:“事先不知江宁织造博物馆里还有《红楼梦》专展;来之前定讲座举办点为馆里的学术报告厅,而刚好报告厅的名字就是“红楼剧场”厅;“红楼剧场”里座椅的颜色又都是橙色的,和“得到”的logo惊人一致。”这种巧合叠加有如红楼一书的草蛇灰线,让开场变得更富机趣。
常言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王熙凤。”红学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和以往红楼主旨观点不同,董梅老师独辟蹊径,在她看来《红楼梦》就是一部族群心灵史和族群生活史。首先《红楼梦》是一族群心灵史,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族群发展走过的一条精神之路,它的价值观体系有过怎样的缔结,最终又将固化为一种什么样的价值信仰体系,作者本人也被这样的价值观所塑造;族群生活史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典雅的精神格调。从美食到华服,红楼里面的物质体现可以看到非物质化的理念,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楼梦》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当整个的国家政治平稳,经济发展繁荣,甚至达到饱和状态的时候,物质与文化的成果就开始涌现。明代计成著中国园林史第一书《园冶》,从大观园里的些亭台、楼阁、水榭能看到《园冶》一书中的理论;明代末年文徵明之孙文震亨著《长物志》专门探讨器物美学与器物哲学;清才子袁枚著有《随园食单》;这些文化的产生和《红楼梦》前后相隔不久,对《红楼梦》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次董梅老师聚焦《红楼梦》中的生活美学,在和“得到”团队接触后,拟定讲座主题 “天机云锦织红楼”,她认为《红楼梦》这部书本身是由高妙的技术所织就的,是一部像云锦一样华美且深邃的书。她借台湾诗人余光中语:“在曹雪芹的手上, 汉语是一种刺绣般的语言。”董梅老师细述曹雪芹在书中对的衣着描写往往是一款衣料,会带着长达十几个字的一串定语,来描写这个衣料的颜色、质地、花纹和裁剪的样式等等。他对衣服的描写和人物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在衣着上所赋予它们的功能衣服是和人物融合在一起的,件件都是高级定制。这个高级定制不仅是尺寸、 款式,而是和人物的气质、 秉性、性情融合在一起,甚至和他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更高一层是和全书的主旨、精神都合在一起。他的衣服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这和曹雪芹江宁织造府的生活环境相关的。
董梅老师侃侃而谈,从《红楼梦》成书的社会条件,到作者的生活环境,从“软烟罗”的四种颜色到通灵宝玉和绛珠仙草色彩的呼应,从琉璃世界的大红斗篷到《诗经》的《邶风·北风》等等,在仿佛随意的闲谈中,抽丝剥茧将一层层谜团剥离,让真相浮出水面。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董梅老师讲述了《红楼》中的美:那是框架的美,语言的美,云锦织物的美,精神的美……一部好的作品,即使相隔百年时空,也能心灵呼应的美。
董梅老师开场笑谈,如果王王羲之与曹雪芹相见,他会说什么?定然是:“来来来,我为你抄一遍稿子。”好的文化遗产人所共识,好的讲座,也是人所共识。它值得人们请假而来、穿城而来、从另一所城市赶来……28日下午“得到”APP江宁织造博物馆红楼剧场“天机云锦《红楼梦》”就是这样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