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下的南京城 林 琨摄
18日,抢险队员对定淮门桥下秦淮河岸堤渗水点进行临时围堰处理,以缓解堤坝压力。 张 华摄
19日上午8:30,长江南京站水位再创新高,达到10.31米。
根据研判,高水位预计要维持一周左右。
南京防汛进入最严峻阶段,最艰难时刻。
城市发展到现在,一座特大城市如何面对洪水?
这场洪水是对城市韧性的一次重大检验。
投入80多亿元系牢“水腰带”
千万年来,人类面对洪水的第一道防线都是大堤大坝。
“上个月工程才贯通,这个月就让洪水来验收。”长江北岸,一条全长5.6公里的滨江大道“傲立”江边。
这条城市滨江景观路的另一个名称是长江大堤,一期工程从定山大街至朱家山河,去年9月动工,今年6月基本实现全线贯通。这段的原堤防,是土堤加防浪墙和钢筋砼防洪墙,宽度约0.6米,局部堤线还存在折线、急弯或堤脚直接临水、堤前无滩地等情况。
新建堤防路堤结合,对原有堤防进行平顺,路幅宽度有24米和18米两种;轮渡桥至朱家山河段(含定向河两侧,总长约1.23千米)按一级堤防标准(8米宽土堤)加固平顺堤防。
据江北新区公建中心该项目负责人周恒介绍,这个工程的核心在于“长江大保护”,注重清岸线、守湿地,力争将江北滨江岸线打造成世界级最美的城市滨江生态岸线。
长江穿南京而过,随着江北新区成为南京新主城,长江越来越具备城市内河特征,长江大堤不仅仅只是为抵挡洪水。
15平方公里的江心洲,四面环水,水位不断上涨,外界担心这个岛会被淹,“岛民”却气定神闲,岛内秩序井然。“江堤稳固,心里踏实!”江心洲街道农水科退休科长徐纪年说,以前江心洲的外围都是土堤,最宽处不足5米,堤身抗冲、抗渗透性能较差。2013年起,江心洲中部居住最密集的5平方公里内,建立起了防洪安全区。今年汛期前,22.5公里长的江堤维修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如今的江堤12米多高,8米多宽,大江侧还进行了水下抛石护岸工程,全岛江堤已形成高标准闭环。
城市得到全方位“加固”。记者驱车前往本次汛期全省率先启动I级应急响应的高淳。2016年梅雨季,高淳多次告急,险情不断,区长连续签发政府区长令,要求所有机构、人员无条件绝对服务防汛指挥部调度。单记者采访的那一天,就出现大小险情两三百处,看见多处人员紧急调度,卡车增援,一批批抢险人员水中作业等紧张场面。7月18日记者再次驱车前往高淳,只见石臼湖堤坝变成柏油大道,一侧湖水高涨,一侧橙黄的雏菊蓬勃怒放。如果不是时有遇见的巡检人员和每隔一段就会出现的蓝色巡查点在提醒,几乎被壮阔而平静的水面吸引,而忘了眼下正是严峻的防汛期。入汛至今,整个高淳出现的险情不过十余处。
溧水区石臼湖境内圩堤长约30.42公里,2016年5月,该湖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一期工程通过水下阶段验收,当年6月就在抵御汛期石臼湖特大洪涝灾害中发挥巨大作用。洪水过后,当年10月开工建设二期工程,第二年完工。整个工程概算近5亿元。
2016年以来,南京投入80多亿元,从长江八卦洲的汊道整治、长江崩岸应急治理、滁河的防洪治理完善,到石臼湖固城湖防洪能力提升、水阳江干流胜利圩段堤防加固,以及秦淮河、秦淮新河的加固工程,大江大湖、骨干河流,都梳理个遍,加固干流堤防200多公里,为水系箍上“钢腰带”。
“战时”状态有条不紊
南京有长江干堤约200公里,长江水位突破历史极值创新高,整座城市却不慌。
19日上午,长江南京下关段水位再创新高。栖霞区防汛指挥部按照防汛应急预案,撤离八卦洲老人。散居各村的重残、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77人顺利乘车离开江岛,前往该区江南街道的养老机构安置过渡。此前,岛上养老机构的229名老人已先期撤离。
外沙村83岁的童女士身有重残且已失能。该区安排了一辆救护车帮助转运,3名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她的儿子也一同出洲陪护,确保老人安全度汛。栖霞医院及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全程参与人员撤离转运。
18日10时,高淳水阳江高宣圩水位13米。2016年,在水阳江下面的高宣圩因紧急转移了上千居民而备受外界关注。18日上午,记者见到高宣圩的55岁村民孙玉龙,他说村里已多次交代,收拾好家中物品,水位达到13.3米,圩局就会用喇叭喊话,通知大家撤离,赶去三个集中乘车点。孙玉龙说夜里不敢睡沉,怕喇叭响了听不见。另一位村民正在准备红烧鹅,边扯鹅毛边说,不用担心,这大堤稳得很。所有村民都把家具等物件搬到三楼高处,住平房的居民则把东西搬到邻居家。
18日,鼓楼区发布了防汛青年志愿者招募令,在朋友圈中广为传播。“招募令刚发出去半天,就有63人报名,来自各行各业,还有刚走下高考考场的毕业生,首批12名志愿者经过筛选和培训,当天就走上防汛一线了!”共青团鼓楼区委副书记张文轩说。
当晚9点,位于鼓楼区江边路的下关街道防汛应急值守点里,十余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刚巡江回来,头发都湿漉漉的。来自南京益童社基金会的志愿者汪瑜刚一坐下,就脱掉鞋子,往脚后跟上缠绷带。“从晚上6点巡到现在,走了10000多步,鞋子不舒服,磨出泡了。”
下关街道副主任李金国介绍,当晚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是沿江巡查,包括查找有无渗水点并及时上报、观察江面水位和流速、劝导游玩的市民及时返回等。
“巡查一圈下来,没发现大问题,但有个别市民在江边钓鱼,甚至还有人跳进去摸鱼,‘和我们打游击’,我们不能退!”一位志愿者气喘吁吁地咬下一口面包,对着记者说。
从市、区到各街道,人员、防汛物质、设备、车辆、应急方案全都准备在手。
18日晚,沿着长江堤防一路走去,鼓楼下关街道一派灯火通明。小型积淹水点前,一辆轰鸣的泵车正在抽水;小型“养水池”前,工作人员正拿手机拍照;防汛值守办公室里,技术人员正汇总一线数据;防洪墙边,两三位执法中队队员正拿着手电筒徒步巡查。但每个人都很平静,没有一丝慌乱。
“防汛不是说汛期到了才开始部署,要把各项准备做前面,贯穿全年,所以你看到我们的状态是,有序可控,忙而不乱。”李金国说。
早在今年3、4月长江还处于枯水位时,下关街道提前对沿江岸线做了大排查大整治,及时发现了2处可能出现渗漏和散浸的点位,并加以修复。
整座城市,多个部门、行业在统一指挥调度下融汇成一个更大的防汛系统。
气象、公安、建委、交通、运输、物资保障、消防抢险,医疗保障,各种力量和资源都以防汛为压倒一切的共同目标。
南京全城深达5米以上工地深基坑有385个,其中深度超过20米的基坑有35个。汛期,地下水位上升,基坑泡水容易影响支护桩和止水帷幕稳定性,从而造成周边水土流失,造成塌陷。有的基坑甚至能造成周边1平方公里的土层扰动,最终导致路面坍塌和建筑物倒塌。
保卫深基坑,南京安排了6万多人,平均每个坑都有超过150人待命,每处坑都备有4-8部抽水泵,并备有发泡剂,联系了混凝土厂家,随时可以开展填充、灌注工作。
现代技术“加固”护城堤防
光凭肉眼,难以及时捕捉到自然界的异动。
南京23个深基坑各投入上百万元建立了智慧监测平台,每个坑至少安装200个监测点,通过感测仪能及时感测土层变动情况和监测点位移情况,能第一时间掌握深基坑动态变化。
在高淳水阳江边,一辆红色重潜车和一辆线索车分外引人注目,两辆车车身标有“国家水域救援南京大队”字样,几位抢险员身着潜水服正待命。这支救援队有潜水员、通信兵等多个兵种,配有8艘冲锋舟、8台氧气瓶、两台空气压缩机、一台移动照明车以及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多种装备。8名潜水员经过专业训练,能在水下连续进行1小时作业。还有多名通信兵,随时将图文信息上传至省、国家指挥平台。
来自山西的队员李明明告诉记者,他身上的服装是湿式服,在水中能防止刮伤。两位穿着浮力背心的队员开着山地摩托车巡查归来,随后摩托车又像快艇一样冲进水中行驶。
7月14日下午5点多,八卦洲跃进河出现3处管涌点。南京大队队员携带冲锋舟、重潜和轻潜装备、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水域救援装备,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队员利用水下机器人查看管涌周边情况,4名潜水员下水运用水下成像装备,及时将视频图像传输给指挥部,随后按专家指挥对第一处管涌地进行紧急抢险处置,6名潜水员先后三次将岸上的土工布准确固定在管涌周边位置,并用沙袋压实管涌位置四周的土工布,随后按此方法处置完成了另外两个管涌点。
南京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徐波介绍,这次抢救解决了传统水域救援和应急处置的难点:专家知道该怎么处理,但不一定有办法下到水里去查看,而潜水员虽然能呆在水下,却不知道如何处置。中间环节转述水下情况,可能会存在偏差和时间差,现在利用图像回传设备可以做到信息实时传送,专家在岸上指挥,潜水员在水里操作,极大提高处置效率和准确性。
国家水域救援南京大队成立于2018年。当年泰国普吉岛沉船事故发生后,国家意识到加强水上救援专业力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年就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8个水上救援大队,隶属于消防体系。其中南京大队的定位是服务江苏,辐射周边,共有成员45人。
跃进河的抢险是南京大队成立以来首次运用水下成像、水下机器人和声呐设备进行险情处置。
古旧老法“守护”现代城市
今年南京是6月10日入梅,是20年来最早入梅时间,比常年提前了8天;7月6日,南京长江水位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7月10日南京进入防汛Ⅱ级响应。
“水位超警戒线已有半个月,堤防长时间浸泡,人员疲惫,现在最有用的办法还是千百年来传统的老办法,严防死守,一寸一寸堤防要检查到位,早发现早解决。”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军说。
“17点,9.76米,18点,9.81米……”7月16日傍晚,栖霞区八卦洲街道东江村63岁的老书记祁瑞带着一组村民在巡堤。水位见涨,他们拿着竹棍在坡上仔细巡查,“目前没有发现任何散浸点,我们绝不能有一丝松懈。”他介绍,自7月8日起,村里设置了4个防汛值班点,12个小时换一班,保证每个防汛点有20位村民24小时不间断在岗,不少没有当班值守任务的居民也会一起来巡堤。“大家都发动起来了,心里很有底,洲上不会有问题。”
栖霞区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全区共分为5个重点片区联防指挥部,各由一名区委常委现场调度,带领驻片部门包干负责,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岸线24小时全时段巡查值守,针对八卦洲外圩堤防等超警戒堤段,抽调区、街机关人员充实到堤防巡查一线。
7月17日晚上10点多,雷雨交加,七里河入江口处的背水坡上,三束灯光和三个身影平行移动,几乎未停歇。
这三个身影是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吉庆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戴正奎、戴存根、戴存宝。根据社区防汛工作安排,三人值守在七里河入江口处。
背水坡的“三人行”巡逻实际上是各有分工:堤坝下面一人,用探照灯和探水棒观察雨水积水情况;堤坝中间一人,用探照灯观察是否有管涌现象;堤坝上一人,用手电筒为下面二人增加照明,关注二人安全。
从下午6点到晚上12点,1.5公里的值守范围内,只要雨稍见小,戴正奎三人的“扫雷”行动就要进行一次,直至来交接班的社区工作人员前来,巡逻设备交接,巡逻工作继续。
姜是老的辣。今年防汛,老党员、老水务等“老把式”大显身手。溧水区水务局老党员曹惠娟,主动要求下沉一线,全身心扑在石臼湖沿线险情排查上。从花溪圩到战天圩,每到一个防汛执勤驻守点,她都仔细询问近期防汛工作并做好记录。“你们这里有几个人值守?”“这里发生过渗水吗?”“这里渗水比较严重,你们要紧盯出水是否清澈。”从涵闸到泵站,每到一处水利设施她都仔细察看。累了渴了,就在堤坝旁喘口气、喝口水,休息完立刻起身,继续巡查。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南京还要承受至少一周的高水位,城市安全就是这样落在一位一位的普通人,一次一次的巡查中。
本报记者仇惠栋 鹿 琳
许雯斐 董 翔 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