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云演出”让全球戏迷共享“良辰美景”
2020-06-12 15:38: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南报融媒体记者翟羽

6场直播,3152人在线观看,点赞数量超10万!南京市话剧团原创话剧《莫愁·莫愁》5月底通过线上直播连演六场。这是疫情发生后,南京首部室内剧场上演的话剧,取得不俗的直播成绩。

一场5G“云开箱”演出,累计2000多人次在线观看!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庚子年开箱演出首次尝试在线直播,高清无延迟的观演效果,让全球各地戏迷共享“良辰美景”。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网络直播看演出已不新鲜,但这却是江苏文艺院团首次尝试付费直播,18.8元一张门票有不少人购买。

疫情给演出市场带来挑战,但也催生新的突破,南京文艺院团纷纷云中求“机”。

新模式

话剧《莫愁·莫愁》试水在线直播

线上观众比现场还多

疫情是舞台艺术从业者面临的新考验,也是融入互联网、开展数字化传播的契机。

作为剧场回归之作,南京市话剧团率先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在哔哩哔哩(B站)、抖音和云犀直播间与观众见面。5月28日10:30,《莫愁·莫愁》第一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不一会儿B站直播间弹幕就遮屏了。

作为市话剧团“云剧场”的一次试水,以线上直播方式与观众见面的《莫愁·莫愁》尽管不能带给观众完整的戏剧体验,却能带给话剧观众无限的亲切感。当久违的场铃声再度响起,弹幕中,观众纷纷“泪目”了,“剧场,我们很想你”“期待剧场早日开门”。

有表演就有演员与观众,有前台与后台,有观演距离。线上直播打破了传统的观演距离,主创团队能与观众实时互动,大大方便了观众对剧中情节的理解。

《莫愁·莫愁》是一部肢体剧,跨越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方式。在这部剧里,7位演员,用肢体语言演绎了34个角色的爱恨情仇,台词很少,不超过两分钟。因此,在一些表演关键之处,直播间管理员就会打出相应的解读,例如:“幕后黑手的表达,借鉴了双簧的形式”“二人洞房之夜斗智斗勇”“公子被迫迎娶丞相之女”等。

通过实时互动,导演的一些小设计,也纷纷被观众“挖掘”出来。有网友说“下方子这段戏设计得真好”,还有网友说“这个从背后伸出手来改药方的设计很棒啊”。

在《莫愁·莫愁》导演李珺看来,在线直播打破空间距离,让更多观众欣赏高水平的精彩演出,更广泛地传播、推广和普及艺术,进一步拓展了南京市话剧团的影响力。

这一点,数据是最好的说明:《莫愁·莫愁》两天内连演6场,抖音、云犀直播、哔哩哔哩三大平台总观看人数达3152人。其中,抖音平台的点赞数6场将近10万次,最高一场点赞数达3.7万。

3152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李珺告诉南报融媒体记者,小剧场通常一场演出能容纳200-300人左右。如果演出六场,观众人数是1200-1800人左右。而这次《莫愁·莫愁》在两天内连续不间断,为大家奉献了6场公益在线演出,总观看人数达到3152人次,是现场演出人数的1.8到2.6倍。

线上演出,不担心日后会分流剧场观众吗?南京市话剧团副团长杨彦表示,自己并不担心,“互联网与剧场艺术本身不是一对矛盾体。传统剧场的质感仍是无法被互联网体验所取代的。充分抓住线上平台的资源优势和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为线下演出打好‘辅助’,是疫情发生后,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求新求变的一次主动‘出击’。”

“为线下打好‘辅助’”,这点也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赞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线上的传播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线下观众的增长,线上线下如何协调发展,这也许才是“触网”热之后,舞台艺术行业需要思考的。

新技术

悠久的昆曲借力5G“云开箱”

直播画质清晰流畅

在很多人看来,云端看戏、看剧的观演效果,就是“低清”“没有剧场感”,肯定是无法与剧场内的观演效果相比拟的。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传统舞台艺术工作者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5G+演出新模式,让科技助力演出行业发展。

上周六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以下简称“省昆”)终于迎来一年一度的开箱演出。与往年开箱演出不同的是,这是省昆首次“在线开箱”。

在梨园行有“开箱”与“封箱”之说。“封箱”即将各种演出用具整理归箱,贴上“封箱大吉”的封条,全体回家过年,再开戏就是年后的“开箱”了。比起封箱,开箱更为郑重,有很多“开台仪式”。

当开箱重头戏《天官赐福》热闹的锣鼓声响起时,直播间互动区里,昆曲戏迷纷纷刷起评论:“感动哭了”“开箱回来了”,但更多人是在感慨直播画质如此清晰,“画质一流”“画质太好了”。

相比之前“兰苑时光机”低清画质的录像,这场演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为了能够使线上直播更加贴近现场演出的效果,给观众更好的观演感受,我们对直播器材、平台、线路进行了提档升级。”省昆副院长施夏明告诉记者,针对此前直播中所存在的画面模糊、卡顿,容易出现马赛克和抽丝,只能在手机小屏观看并且不能退出等缺陷,这次通过升级摄像及配套转码设备,更新导播技术,将输出视频从720×480低清提升至1920×1080高清,码率也从500k提升至2000k。在收音设备上,则是采用剧场级别的麦克风单人收声,将此前的单声道音频变为立体声音频,形成音场,增强声音的平衡感与层次感,更接近于现场演出的听觉感受。

其实,以上这些都不是省昆庚子年开箱演出最耀眼的亮点,而是这场“云开箱”演出利用了5G技术。

“哪怕视频的效果再好,但是你的带宽不行,传输过程中依然会压缩画质清晰度,这就导致剧院拍摄的效果跟用户看到的效果是两回事。”施夏明说,这场“云开箱”演出为什么观众端的画质能如此清晰,因为采用了“5G+超高清”传输技术。原理是,借助5G信号高速率、低延时的技术优势,降低了直播画面的压缩比例,减小画质在传输中的损失,将清晰度提高到了此前低清直播的七倍左右。

借助5G,不仅带给观众更好的观演效果,更是让传统文化瑰宝达到更广阔的人群。

“利用5G技术的便捷性,一方面可以向不具备进入剧场看戏条件的群体推广昆曲艺术,另一方面也使得热爱昆曲的戏迷,无论在哪里都能够观看到高质量的演出,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施夏明说。

昆曲有着60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百戏之祖”,它文辞绝美,让人回味深远,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和武术等多种元素,表演细腻,是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瑰宝,而5G是互联网新贵。看似没有交集的二者,却因为这一场演出让人们看到了演出行业的未来。

中国电信江苏号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琳表示,作为昆剧院、中国电信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BJIC(商业联合创新中心)的云VR直播项目,合作双方还将在直播中探索VR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如果实现,将是国内VR技术在“直播看戏”中的首次应用。

总之,5G建设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5G时代的到来也为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传播与推广带来新的机遇。依托于网络不断升级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强大后盾,传统舞台演出方式正在悄然改变。

新产业

付费直播兴起

背后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云剧场”的诞生究竟是艺术团体的无奈之举,还是一次对演出生态的集体探索?或者说,当疫情结束,场灯亮起,传统剧场重现昔日繁盛后,“云剧场”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

在施夏明的计划中,在兰苑剧院得到开放许可之后,随时准备好迎接观众进剧场看戏,而5G高清直播的“云剧场”依旧每周六与戏迷如期相约,“线下演出和付费直播并行,提供了一个线下线上融合的新的拓展空间,两者的融合将创造出全新的演出内容和观演方式。同时又能满足更多平常抢不到票的戏迷以及世界各地的昆曲爱好者。”

更为重要的是,省昆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可以让“云剧场”维持运转下去的商业模式。庚子年开箱演出,省昆线上售票、线上观演,每张票18.8元。施夏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一家小剧场,兰苑剧场只有137个座位,平时常常一票难求,而借助网络直播拥有的观看人次比以往更多了,票房也在随之增加。对市场化运转的一家戏曲院团而言,票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此前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省昆就已经在摸索线上演唱会与付费看戏。4月初举行的“春风入戏”昆曲线上演唱会,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纪录为十万余人。更早之前,1月末,省昆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联合举办的“2020春风上巳天·云看戏”的付费看戏活动共收入3.7万余元,这笔款项捐献给了武汉协和医院用来支援抗疫。

受疫情影响,现场演出暂停之后,“云演唱会”“云剧场”“云音乐节”等演出模式应运而生。初期多数线上演出都是免费的,比如“兰苑时光机”“宅草莓不是音乐节”“相信未来义演”等。如今“云演出”迎来升级,从免费模式向付费模式迈进。

全国多家文艺院团都在尝试付费直播:5月19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剧《一爱千年》在视频网站优酷在线播出,演出票价会员6元、非会员12元;5月23日,天津京剧院2019年封箱演出后的首演《杨家将》也是采取网络付费直播的形式,每张门票10元;5月30日,湖北省京剧院2020年开箱大戏《秦香莲》以每位观众9.99元的价格开启网络直播……舞台演出从业者想开拓新的行业模式,票价是第一关。

“纵观全国各地的付费直播演出的票价,最贵的,不过是一杯奶茶钱。”在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缘园看来,“‘内容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知识和艺术创作都应该获得应有的价值。当下,正是一个培养人们付费意识的契机。”

这种发展趋势,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尊重。这种尊重与保护,对长期做优质、原创内容的文艺院团而言,格外看重。

施夏明说:“付费观看演出的形式,是保护昆曲创作版权的一种积极尝试,可以引导戏迷树立版权保护的意识。”就拿省昆庚子年开箱演出而言,在《天官赐福》开场之后,便是孔爱萍、钱振荣主演的南昆版《牡丹亭》。这出戏是省昆所独有的版本,剧目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昆曲皇后”张继青依据舞台演出传统版传承而来。这一版本不仅被白先勇相中,作为引发昆曲复兴浪潮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指导版本,更是张继青当年摘得首届梅花奖榜首的演出版本。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