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29日南京讯(记者华诚 通讯员李晓林) 南京的徐瑞彤医生算着日子,她走出隔离点的那一天应该是三八妇女节那天。今年的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一个月时间,几乎就“闷”在防护服里度过的,她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同事们凯旋,家人团圆。
徐瑞彤是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区一名主治医师,也是省人民医院首批报名支援发热隔离病房的医生。1月21日,接到医院报名支援通知后,考虑到大部分同事是外地的要回去过年,她是南京人就主动请缨,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
进入隔离病房前,她剪掉珍爱多年的长发,母亲一边为她剪发一边流泪,她担心女儿的身体,此前接受过两次甲状腺手术,但徐瑞彤还是选择了冲锋。
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那一年,她正好高考,亲眼目睹白衣天使抗击病毒,救死扶伤,她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医学院校,十七年来的苦读和临床经验积累,当新冠肺炎来袭时,她义无反顾。四岁的女儿知道起码一个月见不着面,她抱着妈妈哭,妈妈哄她说:打败了病毒才能保护你和所有的小朋友,在家听婆婆的话。
隔离病房的工作,是对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双重考验。进入隔离病房穿戴防护设备,动作幅度不能太大、不能总抬头、脖子不能随时转动。为节约防护设备,每次十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有时候里面衣服都湿透了,皮肤瘙痒也不敢去挠。
咽拭子采集是最危险的环节。采样要求深度,一定会引起患者咳嗽、恶心,有时候一采二采不能排除情况下,还需三采、四采,每次采样都是与病毒亲密接触。经徐医生采样的就有一例二次采集后确诊的阳性病例。
安抚患者焦虑的心情也是她的工作常态。有的患者因为有明确接触史伴发热,核酸二采阴性后专家组决定仍不能解除隔离,还必须三采,患者会情绪极度低落,哭着说自己想回家。她只能反复安慰患者,这也是为了对患者及其家人负责,大家都需要作出努力。徐医生经常做思想工作的那位患者在第三次核酸采集阴性后,终于放心回家继续自我隔离了。
徐医生的老公孙康俊奋战在另一个战场上。他在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主持试剂研发工作,他们只能通过网络视频问候和鼓劲。疫情爆发后,他带领团队进行新冠病毒IgG/IgM抗体的免疫学检测,以弥补核酸检测假阴性、采样风险高等问题。由于疫情严重,人手、原料短缺,他日以继夜奋战在研发一线,短短一周时间完成了新冠病毒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产品检测血液样本,可用于新冠肺炎的初筛,辅助核酸检测,确保阳性样本“不漏诊”,提高检出率。目前产品已在中国疾控、江苏省疾控、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各省市疾控、医疗单位进行试用、评估和使用。
在结束隔离病房工作后,目前,徐医生已随工作队集体转入指定隔离点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期,单人、单间、足不出户、定点休整。徐医生在电话里说,在14天隔离期中,她会有规律地生活和作息,保证运动和营养,阅读专业文献,接受患者网络问诊,为后期继续投入医疗科研工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