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多措并举,奏响乡村振兴之歌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以来,农业就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2019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交汇期。在此背景下,南京市“三农”战线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加快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回眸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面貌;通过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路径中,南京贡献了智慧、展现了作为。
农业增效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
2019年,从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到2019年4月份发布《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再到2019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主论坛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一年来,南京充分利用大都市周边的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三。
2019年6月,南京市稻米产业协会成立大会举行,会上宣布将联合打造南京稻米区域公共品牌,而经过优选的1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已开始种植,种植管理、收获、烘干、加工等每一个环节都将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2019年11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该示范区是全国第三个、长三角区域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由位于南京溧水的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而成。在园区内,南京农业大学溧水基地、深能“植物工厂”等项目,都充分展现了南京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
2019年12月底,南京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食礼秦淮”发布,并对首批30余家授权企业进行授牌。这是南京市首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将打造出属于南京的“好味道”。
“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引领着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等40多个农业高效特色产业的技术推广应用;同时,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过75%,特种水产品养殖比重超过77%,培育“茉莉六合”“善田江宁”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固城湖螃蟹”获评首届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在农业生产方面,随着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改变了农业“脏苦累”“低技术低产出”的传统形象。2019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2%,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7%,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5%,均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延伸,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尤其是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江宁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5亿元。
农村增绿村庄整治焕发出新面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2019年,南京市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2019年3月1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南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高淳区美丽乡村和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等现场,实地考察了南京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吹响了南京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号角。
在溧水区晶桥镇,作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最为薄弱的前李村,只用了两个月便旧貌换新颜。过去,村里乱堆乱放现象严重,露天粪池和旱厕较多,卫生环境糟糕。如今,家家户户门口的杂物被统一堆放;粪池被填平,旱厕变公厕;水塘经过清淤,水面碧绿。村庄环境的大变样,源于晶桥镇创新思路,找到了一个“三口三化”撬动人居环境提升的小支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口三化”是指村口、门口、塘口和洁化、绿化、美化。以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切口小、易执行,而且群众感受更加明显。为节省费用,村里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同时还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废旧建筑材料等制作成道路两边的围挡,形成了自身特色。
环境整治好了,如何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浦口区桥林街道创新方法,探索出长效管护的新路径。刘公村建立了“积分存折”兑换机制,高汤村建立了“红蓝黑三色榜”评比机制,激发群众维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林东社区创新“五动促长效”机制,发动干部、党员、示范户、志愿者和群众五类群体组成“打卡”巡查队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长效管理。
从治理到管护,溧水区晶桥镇和浦口区桥林街道的探索只是两处缩影,目前,南京市正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涉农区在工作中都主动作为,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宁区突出乡间小路、景观小品、小型池塘和小微菜园“四小实事”的建设,让村庄焕发出整治新面貌;六合区通过乡土元素的打造,呈现美丽的田园景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坚持规划引领,抓好分类实施,对10户以下或5年内可能拆并的自然村,做到“三清一改”;对于5年内没有列入拆迁计划、10户村民以上的自然村,进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对纳入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建设范围的,建成生产、生活、生态、村形、乡风“五美”乡村。目前,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政村全覆盖;重点发展村和美丽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拆除改造近7万个旱厕,农村户厕实现“应改尽改”;全面完成自然村村容村貌提升。
如果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补短板,那么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就是强优势。南京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创新理念,坚持全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特色化经营、多元化投入、一体化共享,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862个。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农民增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位于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金马头山村的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绿色及有机种植孵化基地,公司创始人薛能刚用全新的理念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利用自主研发的稻麦全产业链融合服务系统,给周边的种植大户和农民进行生产指导,并且统一供应种、肥、药,规范种植标准,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在2019年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中,薛能刚荣膺成长组一等奖。
高淳区游山村村民高山虎,是南京市第一批“乡土专家”,他从浙江德清引种栽培的早园竹,每亩净利润达到2万多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3人,年人均增收1.5万元。因为效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高山虎一起种植。
在南京市农村,越来越多像薛能刚和高山虎这样的能人和专家返乡创业,同时,通过学费补助、住房补贴等政策扶持,南京市吸引了1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这些“新农民”扎根农村,还创办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8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1家,进入省级合作社名录666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17家。经营主体通过“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分红”“交易额返还+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数据的变化,最能直观体现农民收入的增长。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63元,同比增长9.2%,增速持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96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7个百分点。预计2019年全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7万元,增幅在9%以上。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南京市坚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9年年底,南京市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已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
多措并举促增收,让全市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