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3800多个小区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2019-12-05 09:29: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南报网讯《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正在征求各界意见和建议,南京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进入“倒计时”。目前,全市共有3800多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其中示范小区500多个。这些“先头部队”分类成效如何?实现居民“愿意分”而且“分得清”,他们有何经验?对于正在征求意见的《建议稿》,他们有何想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其中几个小区和相关部门。

  经验:志愿者、辅助员宣传指导很重要

  今年10月11日起,栖霞区金尧山庄小区在全市率先试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撤掉楼栋前全部垃圾桶,仅设立1处集中投放点。由于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已有4年,此次推行“定时定点”投放比较顺利。1个多月来,居民参与率从原来的95.8%提升到了98%。

  居民曹大双是小区6名垃圾分类辅助员之一。“上午6点半到11点,晚上5点到9点,我们都在集中投放点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曹大双告诉记者,他在金尧山庄住了20年,绝大部分居民都熟悉,所以他说的话大家都愿意听。刚开始有些居民厨余垃圾分得不太好,会夹杂餐巾纸、塑料袋,辅助员每天反复指导,一个星期后基本都分对了。

  《建议稿》提出,可通过招募志愿者或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居住区设立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记者采访发现,在已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像曹大双这样的志愿者、辅助员的宣传指导,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建议】建邺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徐光亚:作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志愿者,至少20%应从本小区产生,通过群众自治的方式,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指导,效果会更好。同时,要加大积分奖励的力度,不仅要让“奖励池”变大,而且要让兑换方式更加多样化,不只可兑换日用品,还可以跟外卖平台等年轻人群聚集的领域开展合作,让更多市民喜欢上积分奖励模式。

  难题:部分老旧小区“先天不足”推广难

  鼓楼区小市街道张王庙68号小区,2017年下半年结合环境整治撤掉了每个楼栋前的垃圾桶,只在小区大门口设置一处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集中投放点,并设置4处其他垃圾投放点。垃圾分类开展两年多来,小区150多户居民基本都参与其中。秦淮区洪武路街道王府东苑小区今年夏天也撤桶实行集中投放。几个月来,以往敞开式大垃圾桶垃圾满溢、苍蝇蚊子围绕的现象已消失,小区环境卫生显著提升。

  记者注意到,上述两个老旧小区成功开展垃圾分类有一定的条件基础:通过整治平整了路面、完善了设施,住户数量较少、人员容易聚集,小区相对封闭、只有一处出入口,只要在居民每日必达的出入口或小广场设一处集中投放点,就能有效引导居民定点分类投放。

  但在更多条件较差的老旧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还存在很多难题。鼓楼区小市街道城管科薛标西介绍,全街道共有9个近年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和30多个老旧小区。目前已有6个商品房小区创建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居民参与率高达70%—80%。而老旧小区中做得较好的,仅有张王庙68号小区。“首先,老旧小区硬件设施难达标,有的空间狭小,集中投放点选址难;有的是开放式小区,人员不易聚集,无法有效引导;还有的道路狭窄,分类收运车辆无法进入。”

  【建议】鼓楼区小市街道城管科薛标西:政府应该重点加大对老旧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设施到位、宣传到位,多方合力推动垃圾分类。

  市城管局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龙瑞:撤掉单元楼前垃圾桶、在小区内建立环保屋进行定时定点投放,是确保居民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的重要举措。将来环保屋的选址,在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困难会更大,需要因地施策。

  认同:垃圾分类有奖也应有罚

  正在各小区试点的垃圾分类政策,主要通过各种奖励措施来激励居民参与。《建议稿》则明确规定了罚则: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受到行政处罚的,应当纳入信用信息系统;个人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下罚款;单位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于这种“惩罚”措施,大家怎么看?

  鼓楼区四平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好几年了,居民刘先生说,有奖有罚才能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现在分类投放垃圾给予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米、油、鸡蛋等。”刘先生说,中老年人对积分奖励比较敏感,容易在激励下参与垃圾分类,但是年轻人或者是工作繁忙的居民,对此并不敏感,“垃圾分类是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而处罚是硬约束,倒逼每个人参与分类,这很有必要。”

  秦淮区某街道城管执法队员表示,《建议稿》规定了罚则,这是将来垃圾强制分类必须要有的措施,但处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提高垃圾分类意识,认同这是自己每天必须做的分内事。

  【建议】建邺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徐光亚:罚款只是底线,应该搭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来支持垃圾分类执法工作。要让每个人、每家单位意识到,垃圾分类就在身边,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不分类,那么企业竞标、个人贷款等处处都会受限,长期引导就会形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本报记者 马金

  本报通讯员 吕杨 朱磊

标签: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居民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