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雨花展区与智能机器人互动。本报记者冯芃孙中元摄
找“魔童哪吒”打卡拍照,用“意念”操控无人机,让相片说话,戴上VR装备体验云锦织造……
10月25日,2019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展。3天展期、近60场活动、超过400家参展主体、汇聚全国文化科技融合前沿成果——这场南京城最好玩的展会,将带领人们亲身感受“文化+科技”所包蕴的无限可能。
当文化遇见科技,碰撞出的不仅仅是灵感的火花,更是关于文化体验、智慧生活乃至产业变革的崭新图景。
文化“黑科技”,开启智慧生活新场景
用意念操控飞机?别不信,这个过去在科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超能力”,如今已成为现实。
展会现场,深圳创达云睿带来的“意念无人机”,将生物信息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体验者只要戴上一个“发箍”,就能通过脑电波来操控无人机的升降高度。你要做的只是点头、仰头、歪头等简单动作,就可以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眨一眨眼睛便可自动完成拍照。
当文化遇见科技,虚拟与现实、梦想与生活之间,只差一副VR眼镜。
河马文化展示的“攀登珠穆朗玛”体验项目,模拟出珠峰海拔5000—8000米恶劣多变的环境条件,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受攀登珠峰的艰险,欣赏沿途的壮丽风光;
泛在实境打造的《重走长征路VR体验馆》,用1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全景呈现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
华博创意开发的“大报恩寺地宫VR密室”游戏,支持四人在线同时闯关游玩,秀道具、集碎片、过关卡,最终拼出大报恩寺塔的琉璃拱门……
在2019南京文化科技融交会的舞台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文化应用,让人们眼中冰冷陌生的“黑科技”,融入一个个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的智慧生活新场景。
风语筑打造的“魔幻花墙”,成了展会现场的热门拍照打卡点。当观众走近墙面,原本平静的屏幕上会幻化出无数花蔓。选好拍摄点,随便摆个造型,墙上的花蔓会跟随人的体感动作缓缓延展开来,绽放出繁花盛开的美妙瞬间。人离开后,花瓣又会随风飘散,重归平静。
文博数字化,让文化瑰宝“活”起来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三维扫描等“黑科技”的加持下,让过去深藏库房、枯守展厅的文物瑰宝变得鲜活生动、触手可及。
“文艺青年,不服来战”——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开发的一款“金陵句读”小游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游戏选取了《金陵全书》中《景定建康志》《秦淮志》等地方文献的部分条目,让观众在数字触摸屏上通过“加标点断句”这一简单便捷的交互操作,与古典文献来一次寓教于乐的亲密接触。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南京地方文献的精品汇总,2009年启动的大型传世文化工程《金陵全书》已出版245册。《金陵全书》数字化将打造以原汁原味呈现的跨平台数字产品,让读者在电子媒介上获得纸质书的观感,同时关联文字层实现全文检索,便于查找资料。预计到2028年,将同步完成纸质出版与数字化工程。
云锦织造技艺繁复精密,两位织手通力合作,一天仅得数厘米,“寸锦寸金”名副其实。展会现场,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VR全景织机体验项目,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织机的实物三维模型,第一次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坐”上云锦大花楼织机,体验提经拉花、投梭织纬的织锦过程。
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展区,曾为“大国工程”港珠澳大桥提供三维数字化支持的四维时代,是国内首家3D数字化重建技术中心,在国际上首创微米级三维数字化精细扫描技术,较传统三维建模方式效率提高200倍以上。此前,四维时代已为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梁家河数字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完成了三维数字化升级,为数字文博时代带来了更加精细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走向深度融合,激发城市创新潜能
这场“文化+科技”专题展会,不仅汇聚了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成果,也是南京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样板的精彩展示。
南京2013年获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市“4+4+1”主导产业体系,把“文化+科技”写入市委一号文件,着力打造全国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中心。
2018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15.42亿元,占GDP比重6.3%,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领跑全省,预计全年增加值占比将达到6.5%。全市现有文化企业3.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00多家,4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文化科技重点企业”,数量居全省之首。
改变按照区划进行布展的传统做法,以产业划分板块,让文化会展既“有创意”也“能落地”;举办招商推介活动,为项目需求提供展示机遇,促进区域要素流通、协同发展;搭建项目服务在线平台,常态化提供项目对接、资金融通、跟踪落地等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首个专题展会,2019年南京文化科技融交会加强整体性、系统性谋划,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文件要求,打造引领全国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产业合作的创新样板。
创新,已然成为南京最突出的城市气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正在成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前不久获得批准的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与南京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同属一区,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放大。站上新起点、迎接新机遇,推动文化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创新驱动作用,将为创新名城建设激发出更强劲的创新动能。
本报记者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