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这就是南京,文明新风正吹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2019-10-25 09:55: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拉贝旧居内,志愿者薛俊峰在给游客讲解。 本报记者 王茸摄

  群策群力创文明城市,同心同德建幸福南京。为全面深化和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有效提升“入户率、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动员发动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在全市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本报今起推出“文明创建进行时”新闻专栏,聚焦人文、平安、民生、生态、未成年人成长、法治、政务、市场等方面,着力呈现南京诸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期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再提升。

  在这里,大量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爱心,在街头巷尾、公园博物馆等,播撒文明的种子;

  在这里,众多市民都是文明的守护者,细心呵护着这座城市……

  这就是南京,文明新风正吹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博物馆内,中外志愿者奉献热情

  “1937年,拉贝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南京保护处于侵华日军暴行恐怖下的中国军民……”10月23日下午,小粉桥1号拉贝旧居内,志愿者薛俊峰正向几名外地游客介绍。

  薛俊峰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去年暑假期间,他毛遂自荐,成为拉贝旧居的一名志愿者。

  “我是陕西宝鸡人,到南京上大学的第一年,我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里面的场景震撼到了。”薛俊峰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前往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向纪念馆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正好纪念馆需要志愿者,于是他留了下来。

  他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馆内每一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还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拉贝先生的生平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与薛俊峰相比,19岁的莱纳斯是一名“新手”,他在拉贝旧居当志愿者不满2个月。“两年前我就开始为到中国当志愿者做准备。”来自奥地利的小伙子说,他自学了中文,还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今年8月底,他通过奥地利一家国外服务机构来到拉贝旧居,成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第12位来自奥地利的志愿者。在这里,他不仅负责接待一些外国游客,也帮着翻译一些德语材料。

  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于2006年10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13年来,这里迎来了300多名注册志愿者,此外还有3800余名活动志愿者,以青年居多。大家用自己的热情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对和平的渴望。

  街头巷尾,“蓝马甲”成亮丽风景

  在中山东路新华书店门口的公交站台,两三名蓝马甲志愿者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引导市民有序乘车。

  54岁的陈祖宁是一位有着4年“志龄”的志愿者。每天早晚高峰,他都会穿戴好志愿服务装备、拿起小红旗走出家门,准时准点出现在公交车站台,一站就是2小时。

  时间久了,不少乘客都认识了陈祖宁,不需要他挥动旗帜,主动排队上车,还会微笑着和他说“谢谢”。

  陈祖宁感到,4年来,他需要干的活变少了,“4年前我刚做公交引导志愿者时,只要汽车来了,部分市民会挤到车门前,争先恐后往车内挤。现在这种场景基本看不见了,说不准再过一两年我就‘下岗’了。”他笑道。

  像陈祖宁这样的城市治理志愿者还有很多。记者从南京城管志愿者协会了解到,他们已有注册志愿者10万人,每天在岗300人,平均每天每人次志愿服务时间4小时。

标签:志愿者;旧居;拉贝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