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文化中心)
中国江苏网10月6日南京讯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个性的缩影。盘点目前全球高度前10位的摩天大楼,中建钢构承建了6座;国内26座超过400米的钢结构超高层,中建钢构承建了23座。这些城市天际线的背后,无一不倾注着中建钢构“钢铁侠”们的辛勤汗水。
从一名普通的测量员到“中国楼王”的陆建新,从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总工程师的方振亚,从最底层的焊工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的邱明辉,他们都曾平凡如你我,他们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坚守中,不断刷新建筑领域的“江苏高度”、“中国高度”,也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收获了不平凡的人生。
(陆建新)
陌生的“楼王”:陆建新的地标“版图”
刚刚落幕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大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其中,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板瘦小,脸上有常年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却被誉为“中国楼王”,将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他叫陆建新,现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项目部技术副总监兼钢结构项目部总工程师。
提起陆建新的名字,我们或许会感到陌生,但说起一栋栋城市地标性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深圳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再到如今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其背后都有“钢铁侠”陆建新及其团队的身影。
聚焦江苏,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建筑高度450米)、镇江市第一高楼——镇江苏宁广场(高度约341米)、无锡第一高楼——无锡国际金融中心(塔楼建筑高度339米)、常州第一高楼——常州现代传媒中心(建筑高度约333米)、南京市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塔楼高度分别为249米和315米),这些城市天际线的背后,都留下了中建钢构匠人的印记。
云端上的工匠:方振亚的26分钟和26年
(方振亚在苏州国际金融中心楼顶远眺)
乘坐施工电梯,从地面升至410米高空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正在施工的92层施工平台大概要26分钟,上下往返一趟需要将近1个小时,每天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工程师方振亚仅仅是花在电梯上的时间就将近4小时。
从戴上带有中国建筑标识的安全帽的那一刻到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钢结构封顶,时间整整流转了26个年头。26年,在这几乎是正常人三分之一生命长度的漫长时光里,方振亚始终坚守着项目施工一线,从未离开。
从南京华能电厂项目起步,历经上海平安金融大厦、上海盛大金融中心、无锡第一高楼无锡国际金融中心、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幢幢超高层建筑都留下了方振亚的足迹和汗水。伴随这些不断落成的城市地标,方振亚几乎把所有钢结构施工的工序全部做了个遍,从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技术总工程师、项目生产经理,最终成为金牌项目负责人。而那个曾经酷爱钻研技术的“小方”也慢慢成了如今大家交口称赞的“老方”。
虽然对钢结构安装的理解已经达到专家级别,方振亚仍坚持“铆”在施工一线。当记者问起方振亚,近30年的一线工作中,对其意义重大的时刻(项目)有哪些时,方振亚只是淡淡回道:“真的谈不上,那是我的工作,做好项目是职责所在,我只是个普通人,我喜欢一线的工作,喜欢和工人们待在一起,喜欢在实践中汲取集体的智慧。”
弧光里的蓝领:邱明辉的焊接人生
(邱明辉在工作中)
说起苏州国际金融中心,不得不提邱明辉。
2015年初,由中建钢构华东大区邱明辉创新工作室研发的首台“便携式Mini型弧焊机器人”正式投入运行。同年6月,邱明辉团队首次在超高层施工现场开展Mini焊接机器人试验。在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机器人顺利完成了43层外框柱对接处的施焊。焊缝外观成型美观,合格率均达到100%,开创了国内机器人超高层焊接的先河。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焊接智能化水平,解决了小空间施焊的难题,降低高空作业风险的同时,使厚板焊接效率提高了125%。
从未进门的学徒,到中建钢构华东大区江苏制造厂焊接操作的把关人,从一名普通的焊接作业人员到焊培中心负责人,20多年来,邱明辉专注焊接,长期身处一线,努力钻研各种焊接技术和焊接工艺,将理论知识与生产施工中所出现的各种焊接情况相结合,探究各种有效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措施,熟练掌握手工电弧焊、氩弧焊、气保焊、埋弧焊等多种焊接方法,先后斩获欧标、美标、澳标等资质。
凭借精湛的焊接技艺,邱明辉登榜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接连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央企技术能手”、“江苏省十佳行业工匠”等多项荣誉。(葛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