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100多条繁育出5万尾 纯种“龙池鲫”将重回餐桌
2019-08-22 08:4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李都  
1
听新闻

  

  龙池鲫头小、背宽、体厚。 本报记者 李都摄

  一条普通鲫鱼从育苗到长大通常需要一年半,而在六合区马鞍街道的龙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历时两年人工繁育的鲫鱼品种才长到3两左右后,还要再等一年多长至8两以上才能上市。

  什么样的鲫鱼品种如此“娇贵”?

  “我们这里养殖的都是龙池鲫,正是因为其生长速度缓慢,口感才更为鲜美。”龙鲫公司水产高级工程师邢志伟介绍,龙池鲫是南京为数不多的地产鱼类品种,原先全部生长在六合龙池湖中,近几年来几近消亡。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种质资源,六合区出资成立龙鲫公司,联合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和南京晓庄学院,展开了漫长的龙池鲫提纯复壮工作——2017年通过基因测序找到纯种龙池鲫,2018年人工繁育出鱼苗,不久前刚刚繁育出5万尾商品鱼。

  “可以说龙池鲫的保种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说着,邢志伟从池塘里捞出一尾小鱼苗,记者发现,龙池鲫头小、背宽、体厚,很容易辨认,邢志伟表示,除了外形上的差别之外,和普通鲫鱼相比,龙池鲫最大的特点是肉嫩、味鲜、出肉率高。

  对于龙池鲫的美味,老六合人都有着特殊的情怀。刘行礼曾是六合宾馆的厨师,10多年前,他几乎每天都要烹饪六合名菜“芙蓉鲫鱼”,这道菜是以龙池鲫为原料。“当年六合大小餐馆都有这道菜,很多南京市民也会到龙池湖边来买龙池鲫。”他说。

  上世纪末,龙池鲫最高年产量曾达9000多斤,2000年之后,由于过度捕捞,再加上龙池湖中放生鱼类增多,挤占龙池鲫生存空间,年产量不足300斤。2017年底龙池鲫提纯复壮工作启动,龙鲫公司作业30多天,从龙池湖捕捞鲫鱼989尾,通过基因测序,仅有124条是纯种龙池鲫。

  “正是以这100多条为亲本,我们开始了纯种龙池鲫的提纯复壮工作。”南京晓庄学院食品学院教授张李阳介绍,一开始压力很大,由于鲫鱼本身血量很少,抽血有难度,为确保一次性抽血成功,项目团队成员从市场上买来普通鲫鱼,一针一针练习,直到熟练后才能给龙池鲫抽血,检测基因。提纯过后就是复壮,这100多条龙池鲫亲本被养殖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断繁殖,种群数量呈几何倍增加。同时,项目团队针对龙池鲫的研究,也为龙池鲫的美味提供了科学依据。张李阳介绍,通过检测龙池鲫和市场上最为普及的异育银鲫,加热后发现鱼肉中直接影响口感和营养的醇醛酮等重要气味物质、脂肪酸、核苷酸、小肽等的含量都会出现变化,各项指标均证明了龙池鲫在气味、鲜味、苦味、土腥味、营养价值等各个方面,都要优于异育银鲫。

  在这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晓庄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市水科所则进行生产指导。“只有繁育出最纯种的龙池鲫,才能寻回最正宗的味道。”市水科所研究员周国平介绍,在繁育过程中,尽量复原龙池鲫最初的生长环境和所需食物,按照仿龙池湖的标准来打造。记者在龙鲫公司的养殖基地内看到,300亩养殖水面划分成14个水塘,塘边小路上种植了树木,塘内养殖了水草,喂鱼的饲料都是原粮,养殖方式接近原生态。

  一年后,基地内的纯种龙池鲫将会长到8两以上的规格,适合上市。对于重回市民餐桌,和龙池鲫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邢志伟特别期待,他表示,龙池鲫的品种恢复不仅有着极高的社会效益,还应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龙池街道办事处正在申报龙池鲫地理商标,再加上其本身的独特品质,走向市场后前景广阔,“未来,龙池鲫一定可以被打造成六合区乃至南京市的一张美食名片。”

  本报记者李都

标签:龙池;复壮工作;池鲫
责编:陈奂旭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