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芃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想不断发展升华的集中体现。
4月2日,“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讨会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大学、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承办。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及江苏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的国家使命,并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专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最新内容,肩负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黄金发展带等国家使命,要率先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并在加快缩小地区差距上发挥使命担当。
率先建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长三角一体化是东部地区率先优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战略叠加和战略升华,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国家使命:发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龙头作用,切实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黄金发展带;代表国家实力和水平、赢得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制高点;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有效的新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的最新内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是保持我国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新时代七大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其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4+3+3”十大板块。“4”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3”一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另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想不断发展升华的集中体现。”他说,作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是东部地区率先优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战略叠加和战略升华,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国家使命。“最主要的使命是发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龙头作用,切实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黄金发展带。”吴晓华说,长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经济带,是中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这个地区的龙头抬不起来,长江经济带这个巨龙是无法舞起来的。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的长三角,必须担负起这一国家使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二个国家使命是代表国家实力和水平、赢得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制高点。“承担起这个国家使命,首先要发挥长三角科技教育资源富集、创新要素丰富、创新平台强大、创新生态优良等优势,建设全球创新中心。”他说,还有就是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发达、对外通道顺畅等优势,建设世界生产和贸易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对外开放较为充分全面的优势,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型,将长三角建成全球经贸规则的策源地。
“第三个国家使命是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有效的新机制。”吴晓华说,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在于体制机制一体化,长三角要继续改革创新,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长三角要提高站位,不辱使命,打破‘一亩三分地’,率先建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在全面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上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沪宁合科创走廊
加强与世界各地全球科创中心的全面接轨、无缝对接,以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开放的新兴产业市场,促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及前沿科学技术不断流动和集聚到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沪宁合科创走廊和G60科创走廊。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也认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着三个新使命。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三个着力点: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王振说,基于这三个着力点,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肩负着三个新使命:率先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一体化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
“对长三角地区来说,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坐标,着力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行政区分隔这一老大难问题,消除行政壁垒,构建更加有效、有序、有活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积极的探索实践。”他说,承担起国家赋予的率先深化改革重任,长三角可以做三件事。一是梳理规划、交通、市场、生态、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断头路”;二是积极推进涉及规划管理、土地管理、生态治理、财税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三是加快重点领域专项改革,在一些关键重点领域,探索打造一批一体化运营的载体机构,并在城际轨道、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市场一体化、共享优质公共资源等方面,形成相应的配套机制。
王振认为,对长三角地区来说,推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就是要紧紧围绕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战略坐标,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区域的内在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并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长三角地区的主动作为和全球影响力。“首先是深化产业开放,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他建议长三角扩大产业开放面和产业开放深度,打造全球产业投资的沃土和全球产业链集聚的中心;吸引各类行业国际巨头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增强总部功能和研发功能,吸引各国高科技先锋企业到长三角地区布局产业化基地,进入中国市场;加快壮大本土龙头企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走向跨国公司。
其次是深化科创开放,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要加强与世界各地全球科创中心的全面接轨、无缝对接,以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开放的新兴产业市场,促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及前沿科学技术不断流动和集聚到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沪宁合科创走廊和G60科创走廊。”他说,上海张江和合肥是国家科学中心,南京的科技力量也非常强,加上沪宁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这条线科创实力非常强,长三角一定要打响沪宁合科创走廊。
“还有就是要深化服务市场开放,共同建设全球服务功能。”王振建议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优势,在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创新等服务领域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优先在长三角各地试行、复制,以强大的区域内需支撑功能平台的规模能级,以国际最高开放标准提升功能平台的全球影响,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功能平台的全球布局。
对于如何承担“以一体化模式加快缩小地区差距”这一新使命,王振建议以改革为动力,更加强调紧密合作、共同繁荣,更加强调整体推进、共同行动,更加强调功能分工、利益共享,充分发挥各个核心城市及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用一体化模式更好解决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为国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做出长三角贡献。
江苏沿江8市应纳入长三角核心区
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江苏沿江8市,集中了长三角乃至全国最丰富的的科教资源,而且这里人才丰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开放型经济水平高,各类科技园集聚度高,产业水准高,高科技产业集聚度在全国处于高位,科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有足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空间。江苏沿江8市纳入长三角核心区,要与上海对接共建科创走廊,成为科创中心+高科技产业化基地。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的使命是将长三角建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区域发展体系的示范区、国家科创中心、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近期稳增长的增长点。”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表示。
在他看来,长三角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26;常住人口2.2亿,占全国的1/6;经济总量达19.5万亿元,占全国的近1/4。“长三角理应通过一体化发展,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面。”
不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着处理好中心与外围对接关系的问题。“一体化发展必然有中心和外围。长三角中,上海是公认的中心,是一体化的内核,要与外围城市对接并辐射带动其发展。”洪银兴说,然而,2018年,上海GDP总量为3.268万亿元,只占长三角GDP总量的17%,显然不具备带动整个长三角发展的能量和能力。因此,必须要增强中心,做大中心。“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克服地区差异的重要趋势是重塑经济地理,其重要途径是在毗邻城市推进区域一体化,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并相互促进的经济板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他说,从这个意义说,增强中心,做大中心,一方面要扩大长三角核心区,毗邻城市与上海同城化,将上海的非中心城市功能外移至同城化区域;另一方面是外围城市利用国家战略机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高各自发展水平,然后和上海对接。
洪银兴认为长三角的核心区应包括上海市、杭州湾7市和江苏沿江8市。一来,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原本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这16个城市为基础的;二来,江苏沿江8市具有进入长三角核心区的条件。“江苏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沿江8市,面积5.1万平方公里,占长三角总量的14%;人口近5000万,占长三角总量的23%;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30%。”他说,不仅如此,江苏沿江8市人均GDP有的高于上海,有的比上海略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与上海基本相当;国际化要素方面,沿江8市开放型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出口和引进外资水平与上海的国际经济重心地位匹配,可以支撑上海国际金融、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地位;产业可以和上海形成互补,交通方面上海可以通过沪宁线等向西向北辐射。
“江苏沿江8市纳入长三角核心区,要与上海对接共建科创走廊,成为科创中心+高科技产业化基地。”他说,上海与南京之间的沿江,集中了长三角乃至全国最丰富的的科教资源,而且这里人才丰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开放型经济水平高,各类科技园集聚度高,产业水准高,高科技产业集聚度在全国处于高位,科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有足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空间。“在科技创新依托于大学和基础研究的世界趋势下,这些优势直接决定区域创新能力。”洪银兴建议沿江科创走廊的建设,要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区域共同市场的打造,在体制和政策与上海实现同城化;要推动成果转化利益分享和科技人才柔性流动,建设通用、公共性科研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
本报记者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