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下午1点,高淳东坝镇傅家坛村的大士庵戏楼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村民们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一次,大家不是来置办年货,而是赶一场“文化大集”。
“又有大戏看喽!”听说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文艺团队来村里演越剧,村民高文英吃完午饭早早出了门,就为了能在戏楼前找个好位子。演出两点开始,不到1点半,台下已经坐满了观众。
唱起嘹亮的高淳民歌,舞起象征祈福的跳五猖、跑起欢快的大马灯……和往年相比,今年“送戏下乡”的开场有些特别:打头阵的演员变成了当地老百姓,充满本土特色的民俗表演,送来了浓浓的文化年味。
收起欢快喜庆的锣鼓点,村民们翘首以待的大戏终于开场了。为了贴合观众的口味,这次演出特意选择了南京群星戏曲艺术团创排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而高淳区正是省级非遗《梁祝传说》的流布地。
农村戏楼不比城里的剧院,没有空调、化妆间、储物柜,连块对着化妆的镜子都没有。演出后台是个简陋的砖房,寒风呼呼地往屋里灌,演员们穿的戏服都是单衣,候场时冻得直发抖。
台上饰演“梁山伯”的马毓芬,是部队汽车修理厂的一名会计,为了这场演出,她专门向单位请了假。演出结束,走下戏台的她不停地搓着手,兴奋的表情还挂在脸上,“我们都是爱戏曲的人,很珍惜在舞台上演出的机会。看到台下观众看戏时的兴奋劲,什么冷啊累啊都忘了。”
群星戏曲艺术团成立只有两年,却已经是惠民演出的“老把式”了,这些南京的“文艺轻骑兵”,每年都有30多场演出送到社区、乡村。
艺术团团长张静告诉记者,团队成员都是戏曲爱好者,除了退休职工,还有在职的医生、老师、企业会计等。“上周接到送戏下乡的通知,大家先在小区附近的公园、广场、地下车库里自发排练,昨天才聚在一起,从下午6点一直排练到晚上10点。”张静说。
新版越剧《梁祝》全长2个多小时,当天,老百姓看得带劲、听得过瘾。
本报记者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