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宁区126项改革事项今年年底前超进度完成97项
2018-12-21 09:1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上月30日,南京竞鲨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戈伟领取了公司营业执照,这离他提交企业注册申请材料仅仅过了一天。而且,戈伟在办照过程中,和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全程未见一面。

  “一天就发照、全程不见面”,“竞鲨体育”等2915户新开办企业的办照经历,成为江宁区集成改革成效的生动体现。

  今年3月底,江宁区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啃向“硬骨头”、攻坚“深水区”,在行政管理、经济、科技等8个领域创新推出了30个方面、126项改革举措,有力解决了一批“卡脖子”的“老大难”问题,既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改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更为全市深化改革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紧扣目标推,2915户企业审批“全程不见面”

  11月29日,戈伟携带身份证、租房合同等资料,来到中国银行金箔路698号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帮助他通过江苏省工商信息系统向江宁区行政审批局提交了“竞鲨体育”的电子申请材料。

  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在系统后台收到申请后,第一时间进行审核,陆续核准了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次日,“竞鲨体育”成功注册,当天下午,戈伟从银行网点领取了公司崭新的营业执照。

  “没想到,在江宁登记开办企业,速度这么快,而且全程没见面!”戈伟告诉记者,放在以前,注册新企业从提交材料到核准名称,再到补齐各种资料、核定经营范围,起码需要半个月。“江宁推出的全程电子化、不见面审批,手续简便、效率很高,大大方便了我们创业者。”

  和“竞鲨体育”一样,今年以来江宁已有2915户企业审批全程电子化、全程不见面,占全市70%。不见面审批,集中体现了江宁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成效。

  众所周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部门、环节众多,深化改革过程既牵涉流程再造,更涉及监管格局调整。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江宁区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入手,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形成了改革的联动和辐射效应。

  如今,江宁行政审批局首批已集中15个部门的86项事项,“预审代办”和“不见面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90%以上审批服务实现不见面,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提速70%以上;证照套餐联办模式,让企业办结时间平均节省三分之一,最快可提速90%以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打造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大厅,推动联合图审中心整体进驻,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精简事项要件,加快实现“864”改革目标。

  奔着问题改,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破冰”

  近日,随着《中小工业集中区转型发展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炉,江宁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这一难点、热点问题终于在政策层面“破冰”。

  江宁曾因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但随着低效用地再开发深入推进,这项工作缺乏配套政策等制约因素开始凸显,依靠园区、街道单打独斗自行推进的难度日趋加大。

  江宁区国土资源局低效用地再利用办公室主任王平介绍,目前江宁区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23%的宜居城市省控线,接近30%的国标线,全区资源空间不足问题愈发突出。同时,土地亩均经济效益较低、亩均税收在全市排名与江宁经济总量排名不相匹配。在土地资源精准配置、精细使用、集约利用要求下,江宁必须整合各部门资源,出台顶层设计政策,盘活“沉睡”的土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此次集成改革,江宁迎难而上:协调国土、经信、发改、税务等部门,全面掌握所有产业项目的用地、产值、税收情况,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以“亩产论英雄”,将全区产业、科研用地分成5类,同时积极寻求省市赋权,对不同类别地块实行差别化水电气及土地使用税政策。

  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下,低效用地持有人陆续主动转型。目前江宁已确定12个中小工业园区转型试点,共涉及1万多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其中,位于城市核心区、占地270亩的胜泰工业园部分土地将由政府收购并招拍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开发。

  王平说,目前规划部门已就胜泰工业园开展了两轮片区方案设计,这个小作坊密集区很快就将转型为高端商办区。4家企业将以土地在原址置换物业,共享低效用地再开发收益。

  系统集成干,为全市深改探索路径

  将全市甚至市外改革先进经验放在江宁集中试点,是市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的创新举措之一。

  “市委、市政府在江宁率先开展集成改革试点,这是江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今年3月30日举行的南京集成改革江宁试点推进大会上,江宁区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地表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集成改革,既是政策集成,更是力量集成。8个月里,江宁一系列集成改革措施陆续推出——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创新发展“1+10”文件,全年签约落地新型研发机构51家,获批市级备案25家,均居全市首位。累计引进58家科技服务机构,涵盖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领域;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多规合一”,完成全区“一张蓝图”规划成果,加快建设大数据、智慧城市及多规合一数据系统;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改革方面,全区深入实施68个“城市双修”项目和1228个“微更新、微治理、微幸福”项目,做到改革“改在民生的关键处、改到群众的心坎上”。深入实施“四变兴农、五新强村”工程,加快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钱家渡、徐家院、王家、观音殿等4个省级首批试点村已基本建成,有力推动乡村加速振兴;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多点突破,建立完善了覆盖2家区级公立医院+23个基层医疗机构+188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全方位签约服务体系,加快推进120个教育新改扩建项目,11所学校与市内名校开展合作办学……

  记者获悉,江宁梳理出来的8个领域、30个方面、126项具体改革事项,今年年底前预计完成97项,超出原定进度17个百分点。

  “进入改革深水区,很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已很难通过单打独斗、零打碎敲的方式解决,只有各个系统同向发力、协同配合,才能突破瓶颈,将深改从最大的‘变数’转变为最大的‘增量’。”江宁区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区将继续加强改革谋划、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持续打造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宁改革品牌,为全市改革发展大局提供江宁示范、作出江宁贡献。本报记者周爱明

标签:
责编:潘军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