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密集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政府部门组织的定向招聘会,还有网上常年设立的招聘平台……如今,随着就业渠道的增多,就业方式的改变,不少人已经不再局限于到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了。
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是南京市就业工作40年巨变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南京市不断深化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发展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向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迈进。
就业观念变革,由“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
1982年,南京市民王小凡大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进了一家省属国企。去年,他大学毕业的女儿在学校的招聘会上签了一份就业协议,后来又放弃这份工作,和同学结伴去国外读研深造。
王小凡告诉记者,当时他和老伴真想不开,一开始担心女儿找不到工作,后来又纠结女儿放着好好的一份工作不做,要到国外继续求学。在他们看来,大学毕业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生活的保障。现在,看着女儿在朋友圈里发的精彩求学生活,他觉得自己的就业观念确实落伍了。
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后,南京市改变以往“统包统配”的办法,按照“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大办劳动就业服务公司,以做好“知青”和下放人员重新就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双向选择机制得到初步确立。
“这40年,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变,从过去找个‘铁饭碗’到如今自主择业,靠双手实现梦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殷民从事劳动就业工作20多年,他说,当时,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2002年,因为国企“三联动”改革,南京30多万下岗职工面临再就业难题。当时,殷民是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分管就业工作。“可以说处在火山口上,压力巨大。”殷民说,人员分流安置是“三联动”改革成败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对一批敢想敢干的下岗职工来说,政府鼓励他们走上社会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对于一批年龄大技能单一的“4050”人员,政府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重点工作就是摸底失业困难人员,想办法促就业,包括聘请了3000多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等。
南京创业导师唐玉玲就是当时下岗大军中的一个。参加政府组织的月子保姆培训班后,唐玉玲在家政护理行业打拼几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帮帮”月子保姆公司,不仅解决自己的生计难题,还聘用了40多名下岗女工。如今,因为身体原因,唐玉玲把公司交给了一起创业的姐妹管理,自己又转型做了创业导师,对下岗失业女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培训,“有幸经历了那个时代,辛苦更有收获。”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后,实现充分就业成为人社部门工作重点。200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保障社区活动,2004年和2006年将创建活动涵盖到街镇、区县层面。
从早期的南京市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现今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我市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就业层次多元,鼓励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个就业市场也呈现多元局面。
江苏省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唐丽杰表示,现在招聘也不像过去局限在学校大型招聘会,而是常年招聘,无论国内人才还是国外人才,网络的普及和便利让随时随地招聘变为可能。
“从谋求稳定就业到在创业天地里自由奔跑,也是目前就业层次日趋多元的写照。”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前提下,我市就业态势保持稳定向好。2017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22.54万人,连续七年达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几年均保持在2%以下低位运行。
鼓励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成为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今年56岁的周仁权,2003年转业时毅然从团职岗位上选择自主择业,从当一名保安开始,之后走上了艰辛的创业之路。2005年6月,周仁权注册南京和谐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之后收购安徽全椒县瑞达机械厂,成立江苏和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公司从最初的几个人,经历十几年时间发展到5000多人的规模。
创业担保贷款是政府为解决有创业要求、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但缺乏创业资金的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而制定的一项扶持政策。我市人社部门自启动创业担保贷款以来,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6万笔,发放贷款金额18.2亿元,已累计帮助18万名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22万人次。从2016年开始,小额创业贷款放开户籍限制,除了南京本地人,外地人在南京创业,也可申请小额贷款。
大学生创业是自主创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5年前,我参加了首届‘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赢得了10万元奖金,也开启了我的创业之路。”江宁青年创业协会会长、苏青合伙人孵化工厂董事长刘伯敏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大一就开始创业,在校期间与江宁团区委成立南京市江宁青年创业者协会(江宁合伙人)。5年来,“江宁合伙人”已经发展了200多家会员企业、600多名创客,涵盖互联网、文化、软件、餐饮等行业。
刘伯敏说,在他创业的过程中,人社部门提供了很多扶持。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南京更是创业热潮涌动。“我们现在就业之路很宽广,无论是求职还是创业,可以有多重选择。和父辈们不同,他们更看重‘安稳’,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流涌动,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创业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支撑。记者了解到,2009年,南京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全国82个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之一。当年5月10日,“创建创业型城市暨2009年创业年活动启动仪式”上,一批创业者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
2012年7月,全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进入全国前列,入选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就业服务全方位,助推更高质量就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部门建立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让就业服务“零距离”。
位于北京东路的南京人才市场的人才交流服务起源于每周一场的招聘会。近年来,市人社局将招聘会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整体提档升级,对现场招聘环境、流程及功能进行了改造,推出了智能化南京人才市场,以突出线上线下数据共享、岗位人才精准匹配的全新面貌展现在招聘单位和求职者面前。招聘单位和求职者可通过信息化手段,享受信息自助发布、人才一键搜索、岗位联想匹配等特色功能,实现了“需求发布、简历使用、人岗匹配、数据分析”四个智能化。
目前,每年在智能化南京人才市场举办260场次左右招聘会。2017年,被人社部列为首家开展高校毕业生精准服务平台的试点单位,开始通过智能化市场建立各区(园区)、部分高校和全国各地企业实时对接人岗信息的交互机制。
近年来,我市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政策体系。
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7年,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培育新动能促进就业,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作为市委一号文推出。其中,配套细则之一的“宁聚计划”涵盖大学生落户、面试补贴、创业补贴等政策,产生了强大的引才效应。
我市还加大培训力度,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南京率先面向在宁高校大学生及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近15万人次,市财政投入近4000万元补贴。去年,我市首次提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其中包括通过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全体劳动者从学习阶段到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政府及企业提供的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好政策激发新活力。人社部门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衔接,将鼓励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向新兴业态企业全面开放,支持劳动者通过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政策驱动效应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全市就业创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