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传承历史文脉,古都焕发时代新辉
2018-11-30 09:5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串联起山水城林的南京明城墙,成为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市属文博场馆对在宁大学生免费开放,让莘莘学子深入了解古都南京的历史文明;开放考古勘探引入“生力军”,提前考古使出让土地成真正“净地”……今年以来,南京市在守护好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一张张融入生活、惠及百姓的“文化新名片”,让美丽古都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铸其魂、扬其韵、传其神

  让城市文脉融入生活惠及百姓

  今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的一部短片,让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成果第一次走进了全球观众的视野。短片中的讲述者——90岁高龄的谢竹茹老人,将自己把老伴生前悉心保存的城墙砖全部捐出的经过娓娓道来。“城砖是城墙的筋骨。把城砖捐献出来,不仅是完成了老伴的遗愿,也是尽到了一个南京市民的责任。”

  从12座城门挂上的大红春联,到10处城墙书吧散发的满城书香,再到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城墙乐跑……环城七十里的“古城项链”,将一处处城市地标、风景名胜串联成线,以多元、开放、亲民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辉映的大美金陵。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大市,南京市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着力推进南京城墙等知名城市文化品牌的保护利用,努力“铸其魂、扬其韵、传其神”,使文物保护成果融入城市生活、惠及人民群众。

  推动中国明清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是南京市民的心之所向。

  今年4月,南京市与广州、宁波等城市组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形成合力稳步推进海丝申遗工作。名城会期间举办的“2018南京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研讨,进一步扩大了南京城墙的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

  文博场馆对大学生免费开放

  创意设计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这么多文博场馆免费向大学生开放,我和同学们一天逛一家,这个长假一定过得很充实。”今年10月1日,来自东南大学的蒋磊和几名同学带着学生证,免费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参观,近距离感受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今年9月底,南京市全面启动面向大学生的六大服务计划,其中的“大学生走进博物馆”计划,将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城墙等6家文博场馆,全部对在宁大学生免费开放。国庆期间,共有6万多名大学生走进各家文博场馆触摸历史,感受美丽古都的文脉律动。

  今年以来,南京市文博场馆积极创新展陈理念、贴近观众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推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原创精品展览。今年5月,中国科举博物馆《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荣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市博物总馆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获得优胜奖。

  作为文物保护利用的一项创新探索,市属文博场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大力推动文创产品研发,用创意设计激活藏品资源。

  以中华门外景为设计元素的城墙八音盒,结合实木雕刻工艺与机械构造表现城墙的动静之美;六朝鸡首壶褪去一袭“青衣”,换上时尚的马卡龙色站上餐桌……今年4月,南京市首届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展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开展,100件文创产品用各种奇思妙想,将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古代文物轻轻唤醒,幻化成时尚典雅的实用品走进现代生活。

  面向全国开放考古勘探

  全面实施“先考古、后用地”

  南京有2500年的建城史,地上地下都是宝贝。如何在保护好地下考古成果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去年以来,我市面向全国开放考古勘探工作,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了18家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考古机构和民营考古勘探公司,建立“考古勘探外包服务库”。来自全国各地“生力军”的加入,极大改善了我市考古勘探力量不足的问题。

  市文广新局还与相关部门联合推进全市重点项目联动工作机制,确定重点项目配合开展考古工作计划,在进入审批前完成考古勘探任务。目前,南京市已基本做到在土地出让之前,完成用地的考古勘探、发掘和保护工作,让出让的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地”。

  近年来,南京市考古发掘年均出土文物标本3000余件(套),一大批重要考古发现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展现古都历史文脉的重要实物见证。

  本报记者朱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