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王伟 任博文 记者谈洁)近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雷达在哪里”高峰论坛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时龙教授作大会专题报告,首次公开发布了认知微波光子成像雷达原型验证系统及演示视频。该项技术有望应对宽带雷达易受干扰的难题,使得雷达更加智能化,为成像雷达在无人驾驶、无人机、自主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取得技术基础。
人类获取周边图像的技术主要分为光学成像和微波成像两种,相机、激光雷达等光学成像装置是目前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自主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眼睛”,但这双“眼睛”无法全天时和全天候工作:黑夜里无法辨别阴影中的运动目标,且容易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由于在电域下工作,受电子器件限制,传统的微波成像面临着成像精度差和处理速度慢等关键挑战。微波光子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微波成像技术的困境。但是微波光子雷达也有缺点:当周围其他雷达和其工作频段一致时,雷达便会受到干扰,无法成像。
此次公开发布的认知微波光子成像雷达做出很大革新,增设了微波光子实时频谱感知模块,让雷达在数十吉赫(GHz)频谱范围内自动感知环境的变化,不仅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还能做到高精度、实时成像,同时抵御外界电磁波干扰,让智能装置拥有一双不受干扰的“火眼金睛”,真正走向智能化。
据介绍,该技术将在自动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无人机黑飞监测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南航课题组正在自主研发微波光子成像雷达芯片,未来,通过集成芯片,认知微波光子成像技术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取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