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江宁区行政审批局发出全市第一张新版电子施工许可证;11月19日,江北新区某经适房项目拿到首张房屋建筑工程类新版施工许可证。这标志着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简称“864”改革)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突破。作为全国16个试点地区之一,南京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紧紧围绕“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受理后审批时限最短、审批后监督管理最好”的改革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启动全流程、全覆盖的改革,着力打造“864”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的“南京品牌”。记者了解到,“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的流程建设及施工许可“一证到底”的改革,在全国试点地区系首创,具有强烈的南京特色。
特色一:“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330名代办员全程指导企业申报
审批制度改革要做到一个窗口、一个系统、一张表单等,这是全国“规定动作”,而南京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自选动作”,“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企业审批流程慢是因为不同环节重复递交材料次数太多,许多企业不知道怎么报,导致一次次重来。企业为审批准备材料的时间,往往占到总流程的80—90%。所以,压缩审批之外的时间,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南京方案里,特别强调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着力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这个问题。现在,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南京旗舰店首页,设置了专门的“企业空间”,企业通过注册激活后,申报项目过程中任何环节都可点击“我要帮助”,由全市330名专职代办员负责协调和服务。
记者在市政务大厅看到,某企业提交了“工程规划许可在哪里办”的业务咨询。代办员在系统中接到这个问题后,因为比较简单,直接点击知识库内已有的问题总结文档,点击回复,发送给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回复企业也可以通过短信和电话进行。如果问题复杂,代办员可直接在综合窗口询问或在系统内推送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需在4小时内应答,1天内给出回复。企业申请项目上传后,后台直接分配任务,由各级审批机构分别给出办理所需的材料,最后汇总成一张清单,由代办员发送到“企业空间”,企业打开后按清单准备材料,避免做无用功。“我们是两级机构,三级办理。即市区两级设立投资建设代办中心,设置专职代办员。街道和镇设有兼职代办员,共同为企业服务。”该工作人员说。
记者又来到江宁区新设立的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这里共有19个综合审批窗口,涉及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的全流程服务。投资建设项目审批将实现“只进一扇门,过程不出厅,链条全闭合”。代办员张欣告诉记者,江宁区代办中心成立后,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发放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因此,市里今年8月下文进行改革,他们9月就在市政务办的部署下,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明确了代办员提供指导服务,所有试点项目企业已激活企业空间,项目进入并联审批系统,多数企业开始第一阶段(立项用地规划许可)申报。
特色二:“一证到底”,施工单位变更无需重办许可证
南京的又一个特色是施工许可阶段“一证到底”。
在建筑领域,一个项目在中途发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变更的情况并不少见。按照以前的规定,信息变更要重新申领施工许可证。但一旦注销老的施工许可证,已施工部分的合法性就无法界定。此外,不仅新进场的单位要申领施工许可证,后续的装修、机电、消防、智能化专业承包工程如果施工,每一个都要重复申领施工许可。针对这个问题,南京将施工许可审批从“开工前许可”扩展为“全过程许可”,明确新建项目的专业承包工程一般不再单独核发施工许可证,做到“一证到底”。
记者在江宁区开出的第一张新版施工许可证上看到,页面上附有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补充记录和变更信息记录。市建委市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信息变更都在同一张施工许可证上记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和审批部门的信息变更手续繁琐和专业承包工程办证难的问题。当事企业告诉记者,过去审批材料要一个窗口一个窗口跑,现在材料上传后,有问题找代办员,所有事情都由政府部门后台协调,不用自己跑腿,材料齐备后,当天就能拿到许可证,“这样的改革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促进作用。”
南京市建委负责人介绍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比较长、工程质量要求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样重要。在受理后,南京将全面推行“一网通办、适时代办、一窗进出、并联审批和全程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在项目申报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审批后,还将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积极加强“信用南京”建设,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用信息平台。同时,探索完善改革措施跟踪反馈、调整修正和绩效评估机制,把打分的权力交到企业和专业机构,推动社会评判改革、市场认可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改革的目标就是把方便送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市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坚持深化和不断完善“864”改革具体举措,在试点项目基础上,年底全系统上线服务,真正把“受理前服务指导最优、受理后审批时限最短、审批后监督管理最好”落到实处,创出南京特色和经验,为全国改革试点作出南京贡献。
本报记者何钢
【名词解释】
“864”改革
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中,要求试点地区工程建设审批时间由目前的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120个工作日。为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示范城市,南京自加压力,将改革目标锁定为“864”,即:到2018年底前,除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外,政府投资项目从申报立项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到办理产权登记,审批时间控制在80个工作日内;一般社会投资项目从取得用地到办理产权登记,审批时间控制在60个工作日内;带方案出让用地的社会投资项目及小型社会投资项目,从取得用地到办理产权登记,审批时间控制在40个工作日内。
目前,“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已经建成,为项目审批提前做好准备;“一个系统”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已于9月底部分上线,试点的6个区挑选的12个项目已经在系统试运行;“一个窗口”则是在市和6个区的政务大厅完成综合窗口设置,目前设置36个专窗,统一收件、出件和咨询;“一张表单”实现审批材料和结果共享,避免同一材料重复提交;“一套机制”方面,出台审批事项清单、竣工验收阶段实施办法等28个配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