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8点多,南京鼓楼医院钢琴厅里,志愿者叶松正在演奏,悠扬的乐声引得往来的人纷纷驻足。在鼓楼医院,这样的志愿演奏已经持续了6年,志愿者们累计服务3000余小时,弹奏乐曲约4万次。
在南京,“梧桐叶”是志愿精神的象征,有志愿者的地方,就有绿色的“梧桐叶”标志。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总人数为281.39万人,年度有服务记录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5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4.61%。全市建有街道(镇)志愿服务总站102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示范点305个,各类社区志愿服务站901个,基本上形成了点面结合、覆盖全市的志愿服务站点管理网络。
一段钢琴曲,抚慰患者心
在鼓楼医院住院部一楼大厅里,从2012年起,每天都会有悠扬的钢琴声飘出,那是钢琴志愿者们亲手为患者送上的一份慰藉。
昨天一早,当记者来到鼓楼医院时,志愿者叶松正在这里演奏。他的双手在琴键上翻飞,一段段熟悉的旋律随之流淌。现场有人静静地驻足聆听,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拍视频分享。
叶松是钢琴老师,6年前加入该院钢琴志愿者团队。“一次,我弹奏的曲子让一位年轻人听出了眼泪,他还录下来给等待次日手术的老父亲听。这让我深深感动,音乐虽然没有治疗疾病的直接效果,却能让人舒缓心情。”叶松说。
鼓楼医院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韦宁华介绍,该院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1997年,现为南京市首批城市志愿服务站示范点,至今已有18364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经过多年发展,除了钢琴志愿者,国家级试点项目“助力成长,携爱同行”入院患儿艺术助疗项目、江苏省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江苏省青年公益项目优秀奖“宁馨相伴,医路有你”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等,也成为该院志愿者服务队特色服务品牌。
一个“小”社区,搭建志愿服务大舞台
鼓楼区湖南路街道青岛路社区面积仅有0.35平方公里,但周边高校云集,大中型单位密布。社区依靠丰富的大学生及外籍人士资源,打造了具有青岛路社区特色的“青春志部落”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小社区搭建起志愿服务的大舞台。
自2011年起,社区“鹦鹉学舌”俱乐部活动定期开展,留学生在这里与社区居民进行英文对话,分享文化小故事,其乐融融的同时,也成为中外交流的窗口。社区党委书记谢蕾说,通过“鹦鹉学舌”俱乐部,社区里有位小朋友跟一名巴基斯坦志愿者成了好朋友,两人平时通过微信交流,还经常相约参与相关志愿活动。
除了整合社区居民志愿者和驻地单位、社会组织资源外,青岛路社区还在整合高校社团组织资源上颇费心思。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和审计学院法律系学生志愿者常年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开展法律咨询、法律讲座服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经常开展义卖活动,资助残疾儿童。南京大学团委的100多个社团组织选出居民有需求的电脑、手机、外语、摄影等服务项目,充实进社区文化活动,这些志愿者中不时有外籍留学生参与的身影,社区的志愿服务“国际范儿”十足。
一抹“六朝青”,让南京历史生动“复活”
昨天上午,六朝博物馆“六朝青”志愿服务站里,志愿者朱飞燕正翻着一本《金陵旧颜》,这本书中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迹象。”
朱飞燕是今年3月六朝博物馆进行志愿者社会招聘时,从400多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同批申请者中,经过考试、培训、试用,最终只有40多人留下来。目前,六朝博物馆有注册长期社会志愿者74人,其中包括精通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的多语种人才。
为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南京,志愿者姜涛3年前成为“六朝青”的一员。姜涛说,到六朝博物馆做讲解志愿者,是她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南京”的一个情结。
成为志愿者后,“六朝”突然变成了姜涛等很多志愿者生活中新增的关键词。“培训中,馆方提供了很多讲解资料。我们了解得越多,也越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我的家乡的魅力。来这里做志愿者,是真的不愿意走。”姜涛说。
本报记者张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