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南京市校本研修展示雨花台区专场活动在小行小学举行,一节六年级语文课《孔子游春》颠覆传统课堂,老师根据学习风格差异将孩子们科学组合,各取所长,整节课没有炫目的教学技巧,却让每个孩子真实体会到学习的发生。
【课堂创新】
一节《孔子游春》语文课暗藏玄机
上午10:00,严涛老师执教六(4)班的语文课《孔子游春》。当孩子们走进教室时,听课专家和老师就发现了有趣的地方:每个孩子胸前挂了一张卡片,颜色各不相同。等孩子们全部落座后,听课专家和老师又发现了怪事:大多数孩子四人一组圆桌式坐下,还有七个孩子却是坐成一竖排,每人一个独立座位。自主学习时间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学习单。记者发现,四人一组的孩子立刻开始了讨论,而独立座位的孩子则在画画和书写,严老师走进大家中间,倾听和询问。又一件有趣的事发生了:除了严老师,还有四位老师也参与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并没有讲话,而是观察和记录。
【课堂揭秘】
为何座位设计既有合作学习区也有独立学习区
小行小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粗放地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学习并不是最科学的教学方式,于是,老师们根据认知风格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将学生分成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孩子喜欢集体学习。因此,这节课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给予了孩子们不同的座位形式。
为什么每个孩子挂着不同颜色的卡片
不同的卡片代表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一种颜色是一种风格,例如视觉型的孩子关注看,动觉型的孩子适合担任导读,听觉型的孩子适合总结等。于是,老师可以根据卡片颜色,将不同风格的孩子科学编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有一种类型的孩子,他们可以最大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课堂上自己的价值和成功感。
为什么会有四个观察老师
除了上课的老师,这节课上还有四个默默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的观察老师,他们起什么作用呢?原来,小行小学老师在实践中发现,孩子的学习风格并不是极端和单一的,学校通过科学手段测评出孩子的学习风格后,还通过老师们的课堂观察进行随时修正,每学期重新测量更新数据库。
【校长观点】
课堂设计要体现多元化
小行小学校长王静告诉记者,2016年学校《基于认知风格差异的小班多元活动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课题通过了江苏省“十三五”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多元融合课堂的概念。与此同时,学校的校本研修也依托该项课题,围绕‘多元融合’课堂发散开去。”王校长举例,每节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只是文字或是图片,而是多元化的呈现方式。“要有语言性的表征,这符合听觉型学生的学习偏好;要有文字性的表征,这符合视觉型学生的学习偏好;要有一些场景交流的表征,这符合动觉型学生的学习偏好。老师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多元化,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差异。”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