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做心胸手术 机器人是我搭档
2018-11-12 09:0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不仅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大时代的银幕上映出的,是每个奋力奔跑的人勾勒出的斑驳光影。个人的串串足迹,正是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今起,本报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我亲历我见证》栏目,邀请各行各业的人们讲述亲身经历,通过他们的个体命运观照时代变革,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辉煌成就。

  讲述人: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医疗水平不断攀升的40年,也是我们医疗技术不断精进的40年。

  1981年,我进入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医学院),除了课内学习,还需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资讯。但在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欧美最新医学杂志往往要等一年后大的图书馆才会有。出国留学是获得最新医学发展资讯和医疗技术的重要途径,但在那个时代是个极其困难的事。

  1986年,我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阜外医院心胸外科工作。作为“国家队”,那里的医疗条件算是全国顶尖的了,可以见到进口呼吸机、麻醉机、体外循环机等。那里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可以进行大的心脏手术的医院。说“为数不多”,一方面受限于人才,更重要的是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当时,20万元一台的进口呼吸机对很多医院而言就是天文数字。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先进的诊断设备,心脏究竟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根本就诊断不出来,又怎么去手术呢?

  引进来,走出去,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疗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那时,很多复杂的手术都是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专家来做,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还捎来很多高端精致的手术器械,看得我们那叫一个羡慕。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起来,高端的医疗设备、器械进入视线,到2010年时,进口呼吸机已成为很多县级医院的标配。医生们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心脏手术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不过,2002年前,熟练掌握心脏手术技术的人才尚少,且技术不够熟练,即使是鼓楼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一年的心脏手术量也就五六十台。我2001年年底调任鼓楼医院工作时,医院心胸外科的床位只有38张,还时常住不满。那些年,一台心脏手术往往需要10多个小时,而体外循环超过4小时就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因此最初的心脏手术中,病人能不能顺利下台,是不少医生最担心的一个问题。现如今,随着术前检查的精细度和手术技术的精准性大幅度提高,术中时间大大缩短,而且从原来的只能大切口大创伤,到现在可以应用多种微创手术方法,病人恢复起来很快,不少第一天经历了换瓣膜、置换主动脉等术长10个小时的极其复杂危重病人,第二天就可以顺利拔管并能下床活动了。技术的精进,还打破了高龄的禁忌,80岁以上老人接受心脏手术越来越司空见惯。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年读书时,做梦也想不到机器人做手术会真的从“科幻”变成现实。为了学习如何操控机器人,我和团队专门去香港接受了培训。2016年年底,机器人“达芬奇”正式在鼓楼医院上岗,机械臂可以360度旋转,视野更清晰,切割更精准……心脏搭桥、先天性复杂心脏病、二尖瓣关闭等原先需要开胸辟骨的大手术,在我的新搭档“达芬奇”的助力下,用微创就可以解决。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一个个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今年,我带领的团队心脏手术量将超过2500台,比20年前翻了数十倍。最新发布的南京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值已经达到82.42岁,而40年前,这个数字仅有60多岁。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战绩”之一。

  本报记者顾小萍整理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