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开展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南京发展图片展”上,在“强富美高”展区的“百姓富”单元,有个“施顺才换车记”展板,用5张照片展示了南京市民施顺才一家出行工具由自行车变成小汽车的“车”故事。80岁的施顺才和小女儿施薇专门来到这组照片下,乐呵呵地说起当年关于车的美好记忆。
5张照片的第一张是20世纪70年代,施顺才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引发全家人的狂喜,争着与自行车拍照。灰白的照片上,是施顺才和孩子们高兴又带点拘谨的笑容。施顺才告诉记者,当时一辆新自行车要100多元,他一个月工资才30多元,买不起,所以就花20多元在堂子街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就这样,全家人都已经很兴奋了。他自己更是非常爱惜,每周都要擦次车,直到擦得锃亮。第二张照片是10年后,施顺才的小女儿施薇买了一辆红色的女士飞鸽牌自行车。“这张照片是买车当天,我专门骑车去五台山拍的。”施薇笑着回忆,当时大街小巷自行车比较少,她穿上了自己最爱的风衣,为了摆骑车造型,还折腾了好半天。
第三张照片是1983年,施顺才的大女儿到沈阳出差游园,买票排队坐上摩托车拍照,“回来后就嚷着要买摩托车,哪里买得起,最后买了一辆助力车。”到了2011年,为了满足全家人的出行需求,施顺才买了第一辆汽车,去年,又更新换代买了一辆更高档的小汽车。展板底部的两张照片,都是家人和小汽车开心的合影。施顺才感叹,从他家车的变迁可以看出,市民出行变化太大了。现在南京的地铁、公交四通八达,小汽车几乎家家有,出行越来越便利了。
施顺才是老南京人,住在新街口附近。前不久,看到市里开展“南京40年百姓心声”征文活动,爱好文学的他专门写了一篇《“由高变矮”的金陵饭店》,获得最具故事性征文奖项。施顺才说,记得金陵饭店开业后,曾一度向市民开放第36层的璇宫,全市男女老少纷纷排队购买参观券。1984年国庆节,他带着小女儿一起去参观,当时持票的队伍从电梯入口一直延伸到马路人行道,排了半个多小时才上电梯。当时金陵饭店周边是低矮的棚户区,远处的风景反倒清晰可见。2010年亲戚家在金陵饭店宴请,他们又在当年拍照的位置拍了一张照片,窗外已全是高楼大厦。
本报记者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