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放弃留校清华,只为那朵“蘑菇云”
2018-10-22 09:12: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本报讯(通讯员楠航萱 记者谈洁)在中国核事业的纪念碑上有无数科学家不朽的名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南航为陈达院士塑像,10月21日上午,陈达院士塑像揭幕仪式举行,南航“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就此拉开。

  陈达院士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通市,少将军衔,著名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测试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为核爆诊断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领导并完成了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7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揭牌现场,树木环抱中,陈达院士雕像栩栩如生,神态可亲,眼含微笑,极目远方。多位在宁院士、陈达院士亲属、高校领导、南航师生代表上前为院士献花,寄托哀思。

  陈达院士来南航后的首个弟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汤晓斌教授发言中说,如今他还常常想起,陈院士和弟子们说起戈壁滩的情形,“骄阳似火,地表温度达70多摄氏度,穿军用球鞋都烫脚。空气温度40多摄氏度,每个人都是鼻子出血,嘴唇干裂。夜间有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甚至连帐篷都被吹倒了。喝的是孔雀河的水,人喝后就拉肚子,服什么药也治不了。戈壁滩上的蚊子个头大,咬了还会过敏。他也说到,那个时候真急啊,每个人都是玩命地干,每天累了就趴桌子上睡一小会,醒来然后继续干,就是为了抢时间。就这样,陈老师参加了包括第一次核试验在内的共计41次核武器试验。”

  原子弹爆炸,他的任务是去采摘那朵“蘑菇云”。“地面取样相对容易一点。事先确立好地点,在原子弹爆炸后,取出灰烬。而在空中取样就相对复杂了。因为那必须在蘑菇云腾空之后,就那么短的时间内,对飘浮在空中的蘑菇云的颗粒进行不同层面的采样。选择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这是事先要反复计算的,来不得半点差错。”第一次核试验,当核试验的烟云还在翻腾之际,陈达和战友们穿上厚重的防化服,不顾安危直向爆心取样。

  其实,他本无需忍受茫茫戈壁滩的艰苦,1963年清华大学优等生毕业,陈达院士在学校和班主任积极动员他留校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清华留校去了条件艰苦的马兰。

  南航大党委书记郑永安说,陈达院士将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用一生对我国国防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希望广大教职工要以优秀知识分子为榜样,自觉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培育者、国之重器的创造者、新风正气的引领者和南航精神的传承者。”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