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8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重量级活动“世界制造业区域和城市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在国际博览会议中心举行。长三角三省一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以及国内外智能制造名城、南京都市圈城市市长和副市长们共聚一堂,分享各自智能制造经验,就进一步强化战略协同和分工协作、完善合作共赢机制、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畅所欲言。
芜湖:从“一卖一迁一建”到“一配一调一孵”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把当时最赚钱的白马山水泥厂卖给了海螺集团,用置换出来的资金建起了奇瑞汽车。这‘一卖一迁一建’,当时有人说我们卖亏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奠定了芜湖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芜湖市市长贺懋燮介绍,“海螺兼并白马山水泥厂,被称为安徽资产存量调整最成功的案例。”
贺懋燮说,芜湖已迈向智能制造,现在做的是“一配一调一孵”。“配”就是配套,通过抓产业链扩展延伸,在龙头企业上下游集聚了数百家配套企业;“调”就是调整,在产业方向上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在安徽省8个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中,芜湖占了3个,现在载人航天、军用大飞机、国产航母、歼20等重大项目,都有芜湖企业的身影;“孵”就是孵化。芜湖机器人、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传统主导产业延伸孵化而来。
合肥:部分新兴工业领域形成“合肥特色”
“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已占到工业总量的60%以上,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初步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发展路径。”作为近年快速崛起“新贵”城市,合肥经济发展表现突出,尤其是工业领域增长很快。该市副市长王文松介绍,合肥致力于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建设,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今年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预计前三季度还会进一步加快。
他介绍,这几年,围绕发展工业经济,合肥市既以智能化为方向和目标,也以智能化为手段和路径。对家用电器、汽车、装备制造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把智能化作为重要动力,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百”是建设100个智能工厂,“千”是建设1000个智能车间,“万”是建设10000条生产线。为此,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整合各种资源,加快工作步伐。
无锡:“智造”将让百年国企用工人数降至行业1/12
2017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迈入“万亿俱乐部”。该市副市长高亚光说,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一致共识。
“在这一轮的智能制造竞争当中,无锡有基础、有优势。无锡的发展历程赋予了智能制造更多的地方特色。”高亚光说,无锡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乡镇企业发祥地,无锡企业家敢闯敢试,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以1919年创立的国有企业无锡第一棉纺织集团为例,该公司持续进行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是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首批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今年又被评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公司车间生产效率提升23%、产品品质提升25%,质量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与此同时,企业万锭用工人数为15人左右,仅为中国全行业平均水平的1/4。明年一个新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万锭用工人数将下降到5人,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最高水平。
苏州:为企业开展智能工厂、车间“免费诊断”
企业要智能化升级却不知从何处下手怎么办?在苏州,政府免费给你“诊断”。
苏州市副市长聂飙说,苏州以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不仅智能工厂、车间“诊断”免费,后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政府提供补贴;成为试点示范,政府给予奖励;对于各种政策申报,智能化改造企业优先。在苏州的智能制造发展中,政府的政策引领作用非常突出。聂飙介绍,苏州坚持“政社企联动”,政府坚持政策引领、引导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服务领域、提供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
去年,该市出台了《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主攻四大方向、培育三大主体、夯实两大基础、构建三大机制,推动工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面发展;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市区两级每年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用于重点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在政策引领下,重大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近两年,苏州累计获评国家智能制造项目10个,工业强基项目7个,绿色制造项目3个。
本报记者 查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