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凯)近日,历时两个多月的浡泥国王墓神道石刻及碑刻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完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浡泥国王墓的15件神道石刻集体迎来“美颜手术”,通过蒸汽清洗去除表面的微生物和污染物,并对石刻裂隙进行加固填缝,为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的石刻文物实现了“驻颜益寿”。
浡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为15世纪初浡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之墓,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外国国王墓之一。作为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浡泥国王墓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龙江船厂遗址、郑和墓、洪保墓一同成为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的四处申遗点。
作为南京地区唯一一座外国国王陵墓,浡泥国王墓规模宏大,由神道石刻、祀祠享殿、墓冢三部分组成。后因历史变迁,陵墓一度湮没无闻,直到1958年南京市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时,仅存墓冢、祀祠石柱础、神道碑一通以及7对14件神道石刻,包括武将、马伕、石虎、石羊等。
记者去年6月在现场探访时发现,由于年代久远且长期处于露天环境,浡泥国王墓的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风化、变色,亟待进行保护修复。其中,神道西侧按剑而立的武将石刻病害最为严重,其左耳已经残损,背部出现裂隙,头部及左半身长满了苔藓,导致石刻表面变色、风化。
今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浡泥国王墓神道石刻及碑刻保护与修缮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南京博物院编制的抢救性保护方案,对神道碑及神道石刻共计15块石刻文物展开保护修复。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石刻文物的现存原状与历史信息,此次修缮保护工程坚持“最小干预”与“可逆性”原则:除必须进行保护处理的部位,不对石刻本体进行更多干预,所用技术手段不能妨碍再次对文物进行保护处理。
整个修缮工程分为“除垢”和“加固”两个部分。首先,修复团队通过局部试验确定清洗工具和使用方法,通过蒸馏水和热蒸汽对石刻表面进行清洗,除掉苔藓、浮尘等对石材有害的微生物和污染物,确保石刻表面纹饰无腐蚀、清洗后无残留。
此外,修复团队还针对石刻表面出现的裂隙进行了加固与填缝处理,有效减缓了石刻文物的风化速度,保证了浡泥国王墓石刻在现有环境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