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风9月1日南京讯 (记者华诚)8月31日下午,江苏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记者龚学明受邀为江苏省人民医院100多位医护人员、诗歌爱好者讲授新诗写作,受到大家欢迎。
他从诗歌需要真情写作的角度,新诗发展历史、新诗价值和意义以及新诗在发展中出现的娱乐化倾向、无意义写作、口水诗、下半身诗等问题讲起。他说,口语诗就是用日常语言来写作,诗界出现所谓的“乌青体”和“梨花体”。口水诗最有名的是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作者因这样的口水诗出了名,口水诗是难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与口语诗对应的是知识分子写作,讲究诗意、意境,讲究遣词造句。而另一个“下半身写作”现象,顾名思义是故意与性相关的写作,哗众取宠,夺人眼球,“下半身诗歌”在诗坛和社会上也引起很大争议和批判。龚学明认为,诗歌写作必须严肃,必须真情。他同时认为,诗歌虽为文学艺术的“塔尖”,也不应孤芳自赏,应该走向大众,走进更多人的心灵,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净化社会服务。
如何从身边获得灵感和素材?龚学明认为,既要置身事内,又要从中跳出来,换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他举例说,手术室就是一个诗歌题材展开的重要场所,十多年前,江苏省人民医院王学浩教授的团队,曾在全国率先做过亲体肝移植手术,母亲将自己健康肝脏的部分割下,移植给自己的儿女。父母为子女不顾一切的精神,那是何等感天动地啊,如果以诗歌形式创作,相信传播效果更久远。龚学明又举了与医院和医生相关的两首诗,一首是《去医院看雷默》,另一首是《陪父亲住院》,作者是刚刚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江苏诗人胡弦。可见诗歌源于司空见惯的场景,只是要有诗人的眼睛,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丽。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找到多首爱情诗和亲情诗,它们也都源自真实生活和朴素的情感表达。
那么诗歌该怎么写?一般初写作的人,尤其在写作正能量的诗歌时,喜欢喊,喜欢用大词,例如大地、祖国等。其实诗歌是形象思维,借助一个又一个意象来完成诗意。龚学明是名新闻工作者,他把诗歌语言与新闻语言作了比较。他说诗歌是语言艺术,新闻则照实讲,不需要进行过度推敲、修饰。诗歌与散文也不同的,诗人能写散文,散文作家必须向诗人学习,学习他们驾驭语言的功力,他作了类比,如果说诗歌是舞蹈,那么散文就是散步,诗歌必须练句,要对每个字句追求完美。
据悉,今年龚学明在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诗集《白的鸟 紫的花》,收录了他从2015年至2017年底创作的180多首诗歌,其中112首诗歌是专门围绕着他父亲患病后,作为儿子的担忧、焦虑,尤其是临终前几个月复杂痛苦的心情,写父亲离世时的分别之苦,自己的忏悔和不能留住父亲的自责,母亲和兄妹的悲痛,写父亲去世后的思念和怀念,写周年祭等等。目前,他正在筹划和创作一本更完整的诗集《爸爸谣》,由侧重对父亲的怀念,进展到冷静下来后对父亲一生的回忆,试图去理解父亲所具备的责职和积极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