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65岁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让一朵“南京绒花”再成网红
2018-08-01 08:47: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小鸡造型的绒花勾起杭州游客的儿时记忆

  市民围观绒花

  其实,早在2009年就曾自荐《红楼梦》剧组

  作为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最近爆红。严格来说,它让人惊艳的并非剧情,而是重新定义的清宫剧美学,有人说这部剧每一帧可能都是文化遗产,这当然夸张,但是在服化道方面,电视剧的确是讲究的,除了专门请来修复文物的故宫绣娘们来缝制衣服外,它也展现了我们大江苏的不少非遗元素:南京的绒花、苏州的缂丝、苏南的昆曲……

  “去年六月,《延禧攻略》剧组的造型师网上联系我。”赵树宪说:“剧组一共定制了19款绒花发饰,我和两个徒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做好。”

  赵树宪透露,本次为《延禧攻略》剧组制作的绒花饰品,都是参照剧组提供的、故宫现有清代皇室发饰收藏款的图片而精心制作出来的,只是在色彩上进行了微调,款式有菊花、福寿三多、摇钱树等,其中,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佩戴的“摇钱树造型绒花”同款是做工最复杂的,也是现在最火的一款,在赵树宪的工作室内就有一个同款在展示。

  富察皇后头上戴的正是“摇钱树造型绒花”

  这不是赵树宪第一次带着他的绒花和影视剧结合。去年,电影版《三生三世》上映时,南京绒花就被观众关注,但和那次一闪而过的镜头相比,这一次南京绒花随着热播剧的推波助澜,累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其实早在2009年,赵树宪就开始用绒花帮剧组做饰品,但是一般剧组来订做的时候,都不会透露剧名,所以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那些绒花的“归宿”,而这一次,因为剧方自己在微博上的披露,赵树宪和南京绒花一下子就被全国观众关注了。

  但与影视剧结合,赵树宪早有打算。2008年,赵树宪在媒体上看到了李少红将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的消息就动了心思。绒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旧时,南京“一事三节”(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妇女孩子们都会在发簪、发辫或两鬓插绒花作为装饰。但绒花最早其实就是“宫花”,是专供宫廷享用的,后来才慢慢流入民间。《红楼梦》里就有这么一场戏:周瑞家的去梨香院,薛姨妈让她将新得得十二只宫花带去分给王熙凤、贾家三位小姐和林黛玉。这个“宫花”其实就是“绒花”。但是当赵树宪辗转联系上《红楼梦》剧组时却被告之,剧组已经开机,所有的饰品都早已准备好了。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切都是缘分”,赵树宪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台。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京,赵树宪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继承人,也是43年来唯一的坚守者。2008年,在民俗博物馆里开设的工作室给给了他更多与普通市民接触的平台。

  “来的客人比较多,方方面面的都有,比如北京服装学院的老师,北影、中戏的老师,前些日子中央歌剧舞剧院的造型师也来看过。他们有时候会把南京绒花推荐给自己的圈子,找上门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赵树宪说,绒花毕竟是一个全手工的活,做起来很费时间,因为订单太多,差不多现在预订都要到半年后才能拿到,而主要的客户是年轻的汉服爱好者。

  在一本今年10月份的预定本上,记者看到,光一个买家就预定了15款绒花,其中光是和《延禧攻略》中同款的“福寿三多”就预定了24只。

  曾苦恼没有传人,现在5个女徒弟

  南京绒花的主要材料是蚕丝。

  将蚕丝煮熟后的熟绒,染成不同的颜色,就是制作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再用烧至退火软化的黄铜丝捻成螺旋状,就形成了做绒花最基本的部件:绒条。

  用剪刀对绒条进行加工,变成各种形状就是赵树宪口中说的术语“打尖”。

  看着赵树宪一点点的修饰出形状,记者好奇地问:“做这行有职业病吗?”

  “颈椎、腰椎,还有视力,时间长了都有影响。”赵树宪说着就笑起来,“不能讲的太严重,不然他们年轻人要退出去了。”

  事实上,南京绒花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外界关心的话题。从招不到徒弟,到来了徒弟没多久又走了,都曾困扰赵树宪。如今,在工作室里,和赵树宪一起动手的有五个人,清一色的姑娘。

  程颖在“勾条”

  微信名为“南京绒花姑娘”的程颖是一名80后。三年前,她来到工作室前是一名社保工作人员,“以前在缴费柜台工作,环境比较吵,这里更安静一些。”因为喜欢而来,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深深地感受到绒花的制作每一步都很难,“手艺不是那么容易学的,我已经做了三年了,很多东西还是不行。干这一行,没有十年八年的经历肯定不行”。但是,这几年的进步也让她很有成就感。

  绒花到底怎么制作出来的?好奇的小观众

  其他的几位徒弟都是90后,还有一位上个月刚刚加盟。她们都干得很愉快,盯着手上的活,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甚至每天都在感叹怎么那么快又到下班时间了。

  年轻人的到来,让绒花也有了更多对外的渠道。比如,程颖就建了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我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打理这些平台,但是不管是对于订绒花的顾客还是绒花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个去处。”

  面对清一色的女徒弟,赵树宪戏言:“男孩子不好忽悠啊!”但是很快他就正色道,“很多人觉得你们干的这事好像这不是个工作。打个比方,你在一个公司,说不定收入还没这个高,但讲起来好像是个正儿八经的工作,说到底还是观念的问题,其实从古到今,做手艺就是一个职业。我们也没必要强调徒弟不徒弟了,它实际上就是一个职业。”

  但是这一现状现在也在慢慢改变。目前,南京的莫愁中专古籍修复专业就专门开设了南京绒花的课程,授课老师就是赵树宪,也有做绒花做的不错的男孩子了。

  “改革开放初期,观念转的早的人后来就比较好。现在我们也同样需要改变观念,我认为当下是非遗最好的介入时期。”赵树宪说。

  和“大胆”的跨界设计师合作,老艺人的启发

  除了与影视界的合作外,南京绒花的身影这几年来活跃在各种场合。前段时间的名城会,送给嘉宾的伴手礼就是南京绒花的胸饰,而在南京市委外宣办与国内公益组织共同发起的“稀捍行动”中,作为古老的非遗技艺,绒花还曾经和爱马仕、LV旗下帕尔马香水等时尚品牌合作。

  “跨界设计师的设想对于我们做传统手艺的人来说是有启发的。就像写文章一样,看着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主题,我会眼前一亮。”赵树宪认为,和时尚的跨界合作,不仅扩大了绒花作为一个民间工艺的影响,更主要的是让守着老手艺一辈子的他们突破了自己。

  和爱马仕的合作,赵树宪一直连呼想不到。大牌的橱窗设计一向考究,设计师张雷从2014年开始做橱窗,几乎都用到了传统工艺。而在这个用羽毛牵起丝巾的创意中,张雷用到的就是南京的绒花工艺。

  图中的大羽毛就出自赵树宪之手

  接到跨界设计师这个设想的时候,赵树宪简直觉得是不可思议的。“这跟羽毛有1.6米长,这么大怎么做呢?要是我们自己是不会这么设计的,但是他们跨界设计没有你这个思想的约束,他就敢想,他题目出来了,我就想办法解题。”最后的效果出来,真的很漂亮,这次突破让赵树宪本人也欣喜不已。

  “可以说政府非遗推广宣传上花了很大力气,只要有机会适合绒花表现的他们都会用起来。”赵树宪说。

  尝试的多了,让赵树宪也不禁去思考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一直坚持个看法,非遗创新有一个原则不能越过:一是要使用传统的材料,二是要使用传统的工艺。如果越过这两天概念,你连根本都脱离了,又何谈创新?”赵树宪打了个比方,将剪纸的图案印在杯垫上是不是创新?他的观点是:这样的产品里既没有剪纸的纸,又没有体现剪纸的工艺,那么只是单纯的印刷品而已。

  坚守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原则,又必须有表现形式上的创新。“过去绒花只能做头饰,大多数的色彩都是大红大绿。而这些年,绒花可以是各种各样的饰品,从色调上来说也是雅致的、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颜色,包括和爱马仕的合作,也是用途上的创新,它已经跳出了原本的行当,变成了一种装置艺术。”

  绒花的颜色越来越多,用途也日益广泛

  从1973年被分配道南京工艺制花厂至今,赵树宪一直在制作绒花和传播绒花工艺的路上,他说,自己现在做的许多工作就是要让绒花这一古老的技艺和时代捆绑的更紧密一点。交汇点记者陈洁

  感谢民俗博物馆提供采访场地

标签:
责编:潘军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