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江宁湖熟钱家渡做活“水文章”
2018-07-30 13:2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周爱明、李婷、戴晶若、杜莹  
1
听新闻

  从主城驱车经宁杭高速前往江宁湖熟,下湖熟匝道至钱家渡,沿线河网交错、水塘密布。在秦淮河、溧水河、句容河三河交汇处,钱家渡碧水环抱、蓝天白云、小桥人家,正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如画剪影。

  24日上午,记者在游客中心登上乌篷船,体验孙家桥—钱家渡水上环线的惬意慢游。工作人员启动开关,乌篷船轻轻撑开波浪,顺着曲折迂回的河道悠然前行。河水轻柔,清凉丝丝,让人身心放松,顿觉时间变慢。

  船行向前,移步换景,透着泥土芬芳的农田、展现乡野气息的枕水民居、河道上独具韵味的拱桥,一一映入眼帘。河道两侧大片格桑花盛开,紫色马鞭草怒放,都倒映在清凌凌的水面。河道窄处仅三四米,偶尔一棵大树斜倚河岸,树下梭鱼草头顶蓝紫色花穗恣意生长。

  慢悠悠的乌篷船行驶到钱家渡自然村,岸边20多栋民宿已经基本完工。民宿由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团队对昔日民居改造而来,建筑主体还是白墙黛瓦,但顶部增设了大面积玻璃及淡黄色木质框架,顶层净高增加,采光条件大大改善。

  钱家渡村农家乐和平饭店内,老板娘陈叶琴正在忙碌。她23年前远嫁武汉,早已在武汉安家。前段时间陈叶琴回到湖熟老家探亲,感慨于家乡巨变,当即决定回老家创业。“饭店5月份开业,生意比预想中的要好。等到钱家渡名气越来越响,饭店客流量还会增加!”陈叶琴乐观而自信地说。

  回到湖熟创业,陈叶琴坦言没有犹豫也没有挣扎。女儿今年在武汉读高三,但依然支持母亲回家乡“追梦”。“女儿有爷爷奶奶和爸爸带,而且她自理能力很强,不用我烦。”陈叶琴笑言,回归湖熟乡村,是因为乡音乡情让她感觉熟悉而亲切。此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给村里人带来了巨大机遇。

  更多的当地人在村内找到了新的工作机会。钱家渡特色田园乡村物业公司聘请了30多名当地村民,2000多亩流转土地也委托给了当地合作社经营,又带动20多名村民就业。

  湖熟是我市知名的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悠然水乡、农渔天堂”。不过,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以大农业为主的湖熟发展相对较慢,钱家渡的一泓碧水未能流金淌银。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下,江宁区委、区政府去年果断启动中部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江宁区交建集团、江宁区旅游产业集团国资平台,在钱家渡率先启动中部美丽乡村核心区建设。

  两大集团在充分调研后,决定充分做足“水文章”,在钱家渡打造以水为特色的水上田园。

  村庄房屋改造出新、基础设施提升同步推进,原本破旧闭塞的村庄旧貌换新颜。在此基础上,建设方疏通了原本互不连通的河道、池塘,打造出了一条环形水上游线,又在河道上架起了9大5小共14座拱桥,逐步呈现出一幅“桥畔一庭、渡边一院,一泓碧水穿百亩良田,乡间小路连十里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景画,初步展现“悠然水乡、农渔天堂”的现实模样。

  乌篷船慢悠悠地走了20分钟,最终折回到了游客中心起点。短短3.8公里水上环线,却充分展现了钱家渡独具特色的水上田园风光。“五一”及节假日期间,每天来钱家渡体验乌篷船的游客多达两三千人,许多游客举家前来体验,如痴如醉地观赏“一泓碧水映晨曦、乌篷归舟载斜阳”的美好画面。

  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水还是这湾碧水,却已经成了流金淌银的水乡产业链。南京田园水韵建设发展公司党支部书记李秋雯告诉记者,下一步,3.8公里水上游线将拉长到约14公里,串联起周边的尚园、江南水利文化园、现代农业展示馆和菊花园等众多景点。同时,环线上还会设置水上采摘园、水上街市、花园水街、水上森林迷宫等,展现圩区水乡风貌、提升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此度假。

  本报记者周爱明

  本报见习记者杜莹

  本报通讯员李婷、戴晶若

标签:
责编:庞天舒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