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在江苏省美术馆,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近300名大学生聆听了一场职业能力提升专题讲座。他们都是今年暑假在南京市级机关部门实习的大学生。从7月初到现在,他们已经在机关单位实习了半个月。半个月来,他们在机关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
“实习让我收获很多、成长很多。”南航大二学生金鑫告诉记者,她被安排在南京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实习,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实习老师安排她参与的工作主要是做记录员,比如调解纠纷的记录、专家判断意见的记录等,另外还要协助老师做调解协议书。
一开始金鑫觉得做记录员很简单,把别人说的话打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金鑫说,刚开始记录时,有一次她把“医疗纠纷”打成了“医疗事故”,老师立即提出修改,并告诉她,记录时一定要谨慎,很多时候,差一个字,造成的结果就是千差万别。纠纷和事故两字之差,但法律效力截然不同。从那之后,她明白了“政府”二字的巨大责任。她经手的每一份文字材料,都要反复核对后,才能放心。
南京理工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宋进在市旅游委行政执法支队实习。他告诉记者,参加实习后发现,不像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公务员的工作一点都不闲适。执法支队的工作非常忙碌,现在是暑假,支队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旅游方面的投诉,工作人员需要务实和耐心。宋进虽然是学法律的,但一开始因为还不熟悉工作程序,帮不上太多忙,比较着急。
“参与各种投诉处理时,我发现首先要依据法律处理问题,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法律条文,还需要各种技巧。”宋进说,在这里,自己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王哲来自南师大文学院,在河西管委会办公室实习。办公室需要参与各种公文的撰写,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就拿来一份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文件供他阅读学习。王哲告诉记者,自己在学校课堂上学习过公文写作,平时也会在网上浏览一些政府文件,觉得写公文并不复杂。“但到实践时发现,只有真正参与到其中才会明白,公文中的每一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是很严谨的,一处表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政府对群众的具体服务。”王哲说。
除了写公文,王哲还要参与发布河西地区的新闻动态,对各单位提供的文字稿件和图片进行编辑、校对,再经过审核,然后发布。另外,实习单位的老师们经常会在业务时间和他聊聊,教会了他很多处理工作的经验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年团市委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启动了“宁聚青春大学生感知南京”行动计划。5月初,团市委发布了3000多个实习岗位。5月初到6月中旬,5000多名大学生经过在线报名、资格审核、线下面试等环节,最终有2233名大学生被录用,其中,在机关实习的有近300名大学生。大学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职业体验,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体会和感受。
本报记者许琴
本报通讯员朱薇薇 徐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