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宁”聚力 越来越强大
今年前五月我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4万,外地大学生比例持续走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来南京就业创业,为南京城市发展、实体经济及产业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南京市人社局昨天公布今年1—5月我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相关数据分析的情况报告。报告显示,今年1—5月,全市新增就业参保人数达20.1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93万人,占比69.26%,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4.61万人,增幅达49.46%,呈现大幅上扬态势,显示我市人才新政实施以来的持续效应正逐步显现。
新增参保人员近七成是大学生
“该增幅与1—4月相比也大幅提升了21.66个百分点,其中既有5月份单月成绩突出的实际因素,也有4月底5月初我们利用‘小长假’期间实施人社金保二期系统升级切换,到5月3日恢复办理业务,其间自4月20日至‘五一’新就业参保的大学生10100人数据录入全部体现在5月份业务数据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新增就业参保人数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自2018年尤其是3月份以来持续明显上升,2018年1—4月占比同2017年末比提高4.11个百分点,2018年1—5月比1—4月又提高了3.51个百分点,逼近七成。显示不仅总量大幅增加,而且学历型青年人才已成为拉动我市新增就业的主体力量。
据介绍,从往年常规就业形势看,我市就业人数总体上一般呈现1月份小幅上扬,2月份受春节影响呈下降趋势,3、4月则是上半年就业的一个高峰期,5、6月相对平稳,一般情况下会略低于4月,7、8月毕业季又是新一波就业增长期。而今年随着“创新十策”以及“宁聚计划”实施、首届“南京大学生双创节”等举措不断推出、持续造势,政策利好因素持续发酵,目前看不仅“熨平”了5月本应相对回落的小周期,且总量一举突破20万,跃上一个新台阶。结构持续改善,大专以上人员新增就业参保更呈快速增长态势,向着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标不断迈进。
外地大学生来宁就业比例持续走高
报告还从性别、学历、年龄、来源地、工作单位性质、行业类别等方面对1—5月我市新增就业参保人进行详细结构分析,呈现年龄结构更趋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等特点,与市委一号文件的推出特别是“宁聚计划”等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形成强烈的正相关。
从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性别数据分析看,近年来我市大学生就业人数男、女性别结构比例相对稳定,男性略大于女性。从学历看,大学生就业人数分布随学历提升呈金字塔结构。1—5月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人数139337人中,本科以上57432人,占总数41.22%,较去年同期增长1.37个百分点,较今年1—4月提高0.03个百分点,学历结构持续优化。
从年龄结构看,1—5月我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中,35岁及以下人群仍为主力军,占比91.33%,较去年同期提高0.34个百分点,较1—4月该占比提高0.16个百分点,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
从来源地结构看,1—5月,本市、本省外市、外省市大学生在我市新增就业参保人数占比分别为:18.6%、31.78%、49.62%。与2017年数据对比,外省市大学生就业人数占比上升明显,提升4.64个百分点。与1—4月相比,外省市人员占比小幅提高0.11个百分点。从来源地分布情况看,内地的31个省(市、自治区)已全覆盖,省内以盐城、淮安、徐州占比为最高;外省为安徽、河南、山东三省居前列。外地大学生来宁就业比例持续走高,已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社会服务业和计算机信息及物流等行业成吸纳就业主力
从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工作单位性质来看,进入私营企业为绝对主力。从历年数据看,私营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国有企业是大学生就业主渠道,也有部分投身个体经营。
从行业类别看,1—5月我市吸纳大学生就业前三位的依次为:社会服务业占总数的34.21%、其他行业(主要为网络经营、快递物流等新兴行业)占总数的33.9%、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占总数的9.07%。社会服务业和计算机信息及物流等新兴行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系列就业创业服务将密集展开
新增大学生就业参保人数增速更为强劲,与市委一号文的持续宣传落地密不可分。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宁聚计划”中的“开业补贴”“创业失败补贴”等具体政策服务出台实施,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扶上马”“送一程”“有托底”。自4月中旬推出平台接受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宁面试补贴申报以来,共有6533人提交申请,已对904人发放金额共计90.4万元。
每年的6—8月是高校毕业季,南京将迎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期。据悉,市人社局将在持续加强“宁聚计划”政策推介与落地服务的同时,集中力量推出系列举措,比如,精简办理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三项经办手续,分别为就业协议书鉴证手续、市内就业调整手续、就业报到手续。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为抓手,加强政策岗位宣传对接。计划在6—9月,有序组织创业服务校园行、社区行、园区行等活动,结合创业辅导,深入园区开展50场次以上对口服务活动,对接高校开展70场次以上就业服务活动。推出就业指导企业行、百家名企进高校、百场校园招聘会、百场宣讲校园行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
本报记者 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