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大半时间里,孩子们都不是坐在教室里上课做游戏,而是跟着老师在草地、树林里捉虫子、捡蘑菇、看蚂蚁、趟水坑……紫金山下竟然有家“放养”孩子的“幼儿园”?记者闻讯后第一时间去一探究竟。
每天大半时间孩子都在行走探索
5月22日上午10点,飘着小雨。但孩子们穿着雨衣、雨鞋,拎着小桶,像平日一样准时出发了。7个孩子、3名老师,沿着下马坊一带的绿道走走停停,看到水坑踩一踩,遇到漂亮的叶子捡起来观赏一下。
当天的目标是寻找鼻涕虫。11点半左右,孩子们走到四方城一片小树林里。成群的蚂蚁、各种蜘蛛,还有蘑菇和蜗牛,找到什么孩子们就往小桶里装什么。发现一棵倒下的大树后,孩子们还玩起了“骑马”游戏。
出门快两个小时,鼻涕虫还没找到。“蜗牛和鼻涕虫都喜欢潮湿的环境。没见到鼻涕虫,说明鼻涕虫对环境要求更高些。回去我们可以研究下。”返回的路上,老师边走边和孩子们聊着。
12点半左右,大家回到“营地”。此时已经走了3公里左右。“一点都不累,最远的时候我们走到水榭,老师说来回5公里呢!”当天队伍中最大的孩子小宝说。
创办人:这是一项“教育实验”
一间80平方米不到的小屋,总共10名孩子、3名专职教师……这个位于下马坊的“幼儿园”,大名叫“未来森林实验室”。“我们只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算不上真正的幼儿园。”创办人之一侯宇岚说。
“最初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因为去年我的孩子到了该入园的年龄。”侯宇岚说,“我孩子从小就在山里长大,我觉得普通幼儿园里的各种约束,孩子肯定不适应。”侯宇岚一直从事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和研究,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这个实验室。目前3名专职老师都是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
“未来森林实验室”里最大的孩子5岁半,小的3岁左右。老师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孩子如何在自然中玩耍,解放天性、亲近自然,自由自在地成长。
建议同时做好习惯培养
程女士是女孩得得的妈妈,“去年10月我在紫金山散步时,发现有几个孩子在老师带领下边走边玩。跟老师聊了一会,我就决定把孩子送过去了。”“实验室”没有刻意学习英语、数学、语文等,而是规定孩子们今天谁洗碗、谁排桌子,这些都是打动程女士的地方。
逸仙小学老师赵昌竹认为,“亲近自然”是一种探索,但“放养”的同时,也要为孩子做好日常习惯、集体相处的培养,以适应以后的小学生活。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殷飞对“未来森林”的探索表示了充分肯定。“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要在课堂中学习,更应该有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课程教学、主题教学。自然探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下,一些传统幼儿园也在改变,比如南理工附属幼儿园,每年二月兰盛开时,老师会带着孩子赏花,制作爱心提示牌。”殷飞说,希望更多幼儿园挖掘身边的资源,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探索自然的机会。
本报记者钱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