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6日讯 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家住玄武区雍园的吴阿姨有点奇怪,往年这个时候,几十米之外的内秦淮河东段每天都散发着呛鼻的臭味,但今年,这段河道非但没有恶臭,还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去年年底,玄武区将内秦淮河东段河道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列入重点工程,历经6个月的整治施工,内秦淮河竺桥至逸仙桥段已经大变脸!随着内秦淮河东段整治完成,主城的内秦淮河终于实现全线贯通。
皇城护城河一度成了臭水沟
半年之前,竺桥至逸仙桥段的内秦淮河东段,周边居民说起来就要皱眉。这条曾经的护城河,在历史的沧桑变革中,逐渐成为一潭死水,一到夏日就散发出阵阵恶臭。
这条河曾作为东西两侧都城或皇城的护城濠,可以说是南京“十朝都会”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地理标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先后多次对该河道进行了整治,用水泥条石铺筑河岸,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然而,随着两岸人口密度的增加,相关基础设施无法配套,河道逐渐失去活力:开始淤塞,漂浮物随处可见,岸边更是垃圾成堆。“我们小时候这条河可干净了,很多人都在这里洗衣洗菜,后来河道堵死了,夏天苍蝇蚊子多得不行,到处是垃圾,老远都能闻到臭味!”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的吴阿姨说。
把鸟语花香还给沿岸居民
随着内秦淮河东段环境综合整治的完工,困扰吴阿姨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从竺桥往南,沿岸的垃圾已经被清理一空,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绿植。两岸原有的树木基本被保留,而新增的灌木中,蔷薇已经吐出花蕊。紧挨着河道,是二级亲水步道,灰白色的栏杆与河道上的竺桥、汉府桥和逸仙桥相映成趣,花岗岩的路面格外有质感。景观小品、文化景墙、石碑沿河点缀,讲述着内秦淮河东段动人的历史。靠着岸上居民区的道路,也经过了精心整改,更方便人们出行。500多米,上下两条步道,一路走来,一步一景。
从臭水沟到“水动脉”,内秦淮河东段的环境综合整治只用了半年的时间。玄武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内秦淮河北段整治结束后,与东段的脏乱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随着秦淮区河道整治结束,整个内秦淮河只剩东段一道“伤疤”。因此,玄武区建设局迅速施工,在半年内完成了包括绿化、人行步道、围墙、栏杆、立面整治、管线下地在内的河道两侧景观环境整治工程。
整治效果好不好,最有资格打分的是周边居民。在附近住了多年的李大爷,每次看到施工人员都要上前问长问短,看着河道一天天变样,老爷子也向施工单位表达了真心的感谢:“政府确实为我们做了很多民生实事,以前环境差怕出门,现在整治好了,我可以天天下楼到这来散步下棋了!”
贯通的内秦淮河更有风韵
如今内秦淮河东段沿河环境整治完成,玄武区和秦淮区的内秦淮河风光带实现了“手牵手”,沿河从城西干道的西止马营经夫子庙桃叶渡北上,穿东水关、逸仙桥到达珠江路,市民可一路游览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
河道整治中,提升水环境,让水系流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了把臭水变清水,施工单位对流域污水进行了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全部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龙蟠中路加油站有一个洗车点,相关部门多次上门进行沟通协调,引导对方新建污水管道。同时,玄武区建设局还开展河道保洁打捞,确保河道水面卫生整洁。另外,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河水,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或者从上游的玄武湖引来清水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内秦淮河的水清了,漫步河边,听潺潺水声,“十里秦淮水上游”的盛景让每个人心旷神怡。(通讯员 李明 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