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就业民工越来越多 传统劳务市场面临转型
本报讯 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年初七就开市了,但这几天,前来找工作的民工并不多,保安、保洁员的工资已经开到了每月四五千元,却依然招不来人。
如今,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机会增加,加之市场位置相对偏远等因素,传统的劳务集散中心面临转型。
现场:岗位有四五千,来求职的只有四五百
“招人还是找工作啊?”“写字楼保洁员,4500元一个月,单休,干不干?”……年初八上午,记者刚走进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就被几个中年妇女围住,她们都是市场内的职介公司工作人员。听说记者既不招工也不找工作时,她们“轰”地散开,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市场一楼的南京汇达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忠香正在玩手机。隔壁的南京富泰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周经理正在接待栖霞区一家工厂的老板,“10个人这两天可能凑不齐,要再等等,好多民工都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出门找工作,要不你把工资开高点?”
“今年岗位准备充足,但求职高峰并没有如期到来。”板桥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李怀仁坦言,市场大年初七开市,有4000到5000个岗位,但这两天来求职的民工还不到500人。
与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同在一个院落的是南京安达人才大市场,前来求职的民工也不算多。
分析:越来越多人选择返乡就业,年轻民工选岗看重发展空间
2002年,安德门民工市场成立时,李怀仁就是市场负责人。一年前,安德门民工市场关闭,部分职能转移到了板桥人力资源市场,李怀仁也跟着过来了。十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那些年安德门民工市场的火爆场面,“当时正好是民工外出打工潮,每天七八千人涌进来。来找工作的民工、来招人的老板都是急吼吼的,谈好了立即就带去上班。”
李怀仁说,板桥人力资源市场开业一年,共接待了2.6万人,成功率大约为10%。谈及市场冷清的原因,他分析说,现在一些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都很快,不少民工选择返乡就业,收入虽低点,但可以兼顾家里。如果工资不高个2000元,他们根本不愿意外出打工。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新生代民工可能更愿意坐在家里,点点手机找工作。
求职者看重岗位提升空间也是传统劳务市场遇冷的原因。24岁的李伟来自安徽宣城,他刚在市场里签下一份保安的合同,“我要求按天算,170块一天。因为我不打算长久干保安,还是想学点技术,总不能看几十年的门。”
突围:建立网上求职平台,提供技能培训等增值服务
板桥人力资源市场的大厅里,一条宣传横幅很显眼,上面是市场的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记者分别扫了一下两个二维码,市场内几家职介公司的岗位在上面一目了然。
分管市场的板桥街道宣传委员李海啸告诉记者,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他们很清楚,也想方设法转型。比如,去年11月,他们就建立了网上求职平台,每条信息的点击量大概有200多。同时,依托政府资源开展专项技能和初级岗前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了1000多人。上个月,现代家政中级培训班结束,58名学员全都通过了考试,拿到证书后,工资能在现有基础上每月至少增加1000元,今年,培训人员计划翻一倍。
市人社局农民工工作处副处长周正国介绍,传统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是集聚效应,但随着农村劳动者文化程度的提高、网络招聘的普及,求职双方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需要人力资源机构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比如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制招聘员工等,传统劳务市场转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