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京 > 关注南京 > 正文

0

国家公祭日,南京市民前往各纪念场馆参加祭奠活动

来源:南报网   2017-12-14 09:03:00

  各界人士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深切缅怀抗日航空先烈,沉痛悼念逝去同胞。 本报记者 吴彬摄

  南报网讯(记者 江瑜 李子俊 吕宁丰  通讯员 高炜 程薇薇 莫胜杰)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昨天,市民前往各纪念场馆参加祭奠活动。

  80年前,这座青砖小楼是很多南京难民的避难所;80年后,小楼前传来朗朗读书声。昨天上午,“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最后一场读书会活动走进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在这里,历史学者、作家、南大学生一起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良芹向来到现场的观众讲述80年前那段历史。她说,当年,一些国际友人勇敢地留在南京,组建国际安全区庇护难民,拉贝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南京人民永远感激他们。

  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拉贝日记》译者之一的郑寿康讲述了《拉贝日记》编译背后的故事。在《拉贝日记》中文版出版时,另一本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研究著作出版,那就是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的译者,当年陪同张纯如在南京采访的江苏省委党校教授杨夏鸣也来到现场,他深情回忆了张纯如女士。小说《紫金草》作者、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陈正荣讲述了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现场,还有大学生朗读了《拉贝日记》和《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片段。

  “不可忘却的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等执行,旨在将阅读南京大屠杀史相关书籍和寻访相关历史遗址结合,寻访遗迹,回望记忆,阅读历史,照亮未来。

  “一杯祭生灵涂炭,山裂河破,霜寒丘陵;一朝看睡狮渐醒,青山忠骨,英烈留名。”昨天,“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公祭抗日烈士诵诗会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300多名各界人士胸佩小白花,朗诵了原创爱国诗歌,深切缅怀抗日航空先烈,沉痛悼念逝去的同胞。

  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副校长王涵昨天带着近40名学生,顶着寒风步行6公里来到现场,朗诵了原创诗歌《航空英烈诵》。“从2014年开始,每到这个日子,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过来祭拜。这不是为了完成一种简单的仪式,而是为了强化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找寻继续前进的动力。”

  抗日空军烈士金雯的孙女金鑫,讲述了爷爷奋勇抗击日寇的动人故事。“爷爷当时是空军第2大队大队长。1942年1月长沙第三次会战中,爷爷率领轰炸机袭击长沙日军仓库,击落敌机3架后,被8架敌机包围,他自己的飞机受到重创,在返航途中不幸牺牲。”她说,希望今天的年轻一代,不要忘记先烈们洒下的热血,要以先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战斗精神鼓舞斗志,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昨天一早,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已聚集了数百名自发前来的市民群众。“每年这一天,对我来说都是家破人亡、不堪回首的日子。”80岁的老人倪传仁说。

  倪传仁生于1937年7月,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在3名子女以及孙子孙女的陪同下,他们一家三代人9点钟不到就赶到博物馆。倪老告诉记者,日本兵攻破南京城后进行疯狂的杀戮,父亲和大哥被残忍杀害了,母亲带着自己和9岁的姐姐逃难。“如今80年过去了,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单希文是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一年级大学生,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她说:“希望更多人来博物馆参观接受教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标签:

责任编辑: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