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设计大咖来南京共话“设计与城市发展”
昨天,2017南京创意设计周重头戏——“2017国际创意城市(南京)论坛”在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举行,副市长胡万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作为本年度南京规格最高的设计论坛,“2017国际创意城市(南京)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中国的建筑设计界大咖,以及全球各地顶级事务所的专家及设计师,围绕“设计与城市发展”的主题,探讨当下最前沿的建筑设计思潮,以国际化的多元视角,畅谈创新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及解决方案。
“未来城市需要更多开放空间,让人和建筑有更多互动”
昨日出席论坛的设计大咖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的事务所合伙人和挚友帕特里克舒马赫。这位英国建筑界的明星建筑师帮助哈迪德将每一个著名项目从理想落地成为现实,其中就包括南京城市地标之一的河西青奥中心。论坛现场,他发表了题为《明日之城》的演讲,以前瞻性的眼光阐述未来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之间的关联。
舒马赫认为,一个机械化、工业化的时代,把很多历史城市的特点磨灭掉了,“我们这些年设计的城市建筑,包括在南京设计的青奥中心双塔,都希望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特点、气质或者文化元素,同时为公众提供一些持续开放的空间,让人与建筑之间更好地互动。”
“社会在不断演进,城市的建筑也要跟上社会的演进,而建筑设计师就是要为这种演进添砖加瓦,用21世纪的眼光对传统城市进行变革。”舒马赫说,“明日之城”或者说“未来城市”目前还没有出现,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概念和工具,能够让城市建筑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和参数化主义建筑的先锋人物,舒马赫是公认的参数化设计领域的主要理论家。在他看来,人类未来的城市要变得更加有条理、有秩序,否则一个巨型的城市根本无法良好运作,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要通过建筑来塑造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建筑与人之间要有更好的互动。
舒马赫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是用科学或是计算的方法来规划城市里各个元素的互联性,也就是“用计算的方式去规划城市”。“在中国,很多城市面临着规划设计方面的挑战,这需要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在我看来,未来的城市需要有更多的空间,这些空间不应该成为一种封闭的盒子,而是要变得更加开放,让人和社会、人和建筑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互动。我认为,应当让建筑把城市变得更简单,因为人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变得足够复杂了。”舒马赫表示。
“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本土著名建筑设计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雷,在南京设计了河西滨江万景园教堂、颐和路混凝土缝之宅等作品。他说,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一直处在学习的阶段,一个是向建筑学的经典学习,一个是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
2005年,张雷在南京参加了两个建筑设计竞赛,一个是金陵神学院的大教堂,一个是江苏美术馆新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设计方案最终没能当选。这两次打击让他开始意识到,“建筑可能不仅仅是关于空间、格局和材料,而是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后来,他在南京的颐和路公馆区设计了一个小住宅,名为“混凝土缝之宅”。这是一间完全用混凝土打造的房子,房子从上而下留出了一道“缝隙”。
“传统中国建筑的院子是一个中心,你站在院子里,人和房子以及头上的天空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说的天人合一。在这样一个中心里,你能感觉到人、建筑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张雷说,在这样的小洋楼里是没办法做院子的,因此这条缝就是中心,“缝隙”里面是楼梯,光从上面透进来,会让人、建筑和自然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在这样一个历史街区里,新房子是一个背景,可以让周边环境的历史感展示得更加充分。”
张雷表示,现在国内城市的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更加强调公共性和开放性,这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我希望的未来也是一种回归,一种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回到那个如乡土般真实的生活状态。”
本报记者 朱凯 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