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的“芳婆味道”吃了40年
中国江苏网讯 (吴月华)南京新街口王府大街有家“芳婆糕团”,每天永远挤满排队等待的人群。国庆中秋期间,带着奢望和好奇心走进了芳婆糕团店,近距离与店主史芳婆交流。
上世纪70年代,王府大街并不存在,而是一条较窄的柏油马路,叫三茅宫。1977年,因公公瘫痪卧床,婆婆突患脑溢血住院治疗,爱人要留在老家种田,芳婆便只身从溧水和凤来到南京侍奉公婆。当时,一家5口人居住在三茅宫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她既要照顾老人,还要抚养年幼的儿女。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因生活所迫,开始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蒸儿糕,每天半夜两点起床干活,晚上快到十一点才能休息,一天的收入不到3元,支付了公婆的医药费便所剩无几,艰难地维持一家生计。
四十年来,从少女到花甲,从一台手推车发展到网红店铺,从一人单枪匹马到拥有三十多位下岗女工的团队作战,背后辛酸的故事令人动容。
我第一次听说芳婆糕团是从隔壁小李俩口子那里得知,由于味道好,价格实在,每到周末我和邻居们就成群结队前去品尝,成为她家的常客。久而久之,芳婆糕团在我们小区已是家喻户晓。
芳婆是一个简单朴实的阿姨,心地善良,言语真诚,笑容淳朴。她告诉我,芳婆糕团的原材料都是精心挑选,食物全是纯手工制作。老卤蛋是她经过反复制作,研究出的独家秘方,汁水渗入蛋黄,蛋白嫩滑味美,从里到外透着股馥郁清香。
茶糕是用米粉做成,雪白软糯,上面覆盖一层红绿丝,中间是香甜的夹心。她家的乌饭并不是黑糯米,而是用新鲜的乌饭叶捣碎,用纱布过滤出汁水,将糯米倒在乌叶汁水中浸泡一夜,再放进特制的蒸桶里蒸熟,蒸出来的乌饭色泽纯正,透着乌叶的香气。
一个饭团的诞生要经历称重、铺平加料、包团,吃着芳婆亲自包的乌饭,好吃有嚼劲,健康又养生。乌饭有2种吃法,一种是加白糖,还有一种是加小菜和油条,老油条炸得脆脆的,吃起来又酥又香。
芳婆糕团的茶糕、乌饭都是我的最爱,早上买上2两茶糕,1个乌饭,再配上一杯热豆浆,就是一顿完美的早餐。
糖芋苗是芳婆家的招牌小吃,也是经典的南京小吃。芳婆介绍,糖芋苗是用红糖熬的芋头,要想做得好,必须选择品质好的藕粉,熬出来的汁黏黏的,有淡淡的甜味,碗中可以看到颜色呈红色的糖芋苗,吃起来十分软糯香甜,入口即化。
尝过各地的特色粽子,还是喜爱芳婆包的板栗肉粽。芳婆笑着对我说,制作粽子很讲究,是慢工出细活,要把隔夜就浸泡好的雪白的糯米,加上花生、红豆、板栗和肉,佐以少许食用油和精盐,装进带着清香的粽叶里,卷起粽叶,用麻绳扎紧,然后放进锅里小火慢煮。经过时光的浸润,肉汁渗透的地方油而不腻,更加回味悠长。
酒酿元宵也是芳婆家招牌,元宵软糯爽口,酒酿味美纯正,淡甜沁脾;还有那枣泥和豆沙馅的八宝饭甜而不腻;五珍银耳汤粘而顺滑、美容养颜;绿豆百合汤清凉可口;酸辣汤算是地道咸口,里面有海带和千张,还有爽口的粉丝和薏仁,口感更加丰富。
芳婆糕团店面虽然小却很温馨,店堂内一日三餐座无虚席,门庭若市,好在可以打包带走,真可谓好吃不怕巷子深!
芳婆糕团作为南京美味小吃的代表之一,虽然没有华丽的门面,却有着极好得口碑。芳婆四十年如一日坚守,秉承质量第一,品质始终如一,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坚持物美价廉,信誉至上,蕴藏着一颗质朴执着的工匠之心。
芳婆糕团的小吃,用料不搭僵,工艺不偷懒,定价不贪心,持之以恒,传承的是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做人的原则,时时撩拨的是儿时的美好记忆。对于南京人来说,哪怕跑再远的路,排再久的队,依然热情不减,为的就是品尝趋之若鹜的美味,寻找那回味无穷的味道。
芳婆糕团,是家的味道,是一座南京城的早餐记忆,承载的是一代南京人的童年味道。
她也寄托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身边的琐琐碎碎,曲折深邃老街巷里隐约的靸板儿声,芳婆糕团的茶糕乌饭糖芋苗酒酿元宵的芬芳馥郁中……
作者吴月华(左)和史芳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