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9岁小丫摘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
王媛在台上表演。
中国江苏网8月1日讯 粉墨青衫、浅笑嫣然……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近日落下帷幕,来自琅琊路小学三年级的小姑娘王媛凭借《梁祝回十八》,从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小选手中脱颖而出,以全场最高分摘下了小梅花业余组金花奖。昨天,王媛表示,希望长大以后再摘朵“大梅花”!
4岁开始学越剧,外婆是名资深票友
“小梅花”创办于1997年,是中国剧协举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面向少年儿童的重要戏曲艺术活动,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整个赛事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选手技艺精湛。
今年9岁的王媛以清丽的嗓音和动情的演绎,征服了全场评委。她在舞台上自信流畅的表演,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台下的王媛笑容灿烂,能言善道,长期的登台表演经验,让她面对采访的时候丝毫不怯场。“我从小就和外婆一起看越剧,我特别喜欢越剧,那些演员唱腔优美、扮相好看,都特别漂亮。”王媛的老家在浙江台州,越剧是他们的家乡戏,而王媛的外婆更是一位资深的越剧票友,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激发了她的表演兴趣,更是记住了越剧的很多经典唱段。王媛也在越剧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别的小朋友都是先学会唱儿歌,而我先学会的是越剧。”
4岁那年,王媛跟随南京市青年越剧团的陶丽艳老师学戏,对于爱徒,陶丽艳评价道:“她特别机灵,表演很有天赋,别看平时活泼好动,但一旦学戏,她就特别专注,接受能力非常快。别人需要学好几遍才会的动作,她一遍就会了。”
有梦想又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媛在越剧学习上很用心,她每天听越剧、学唱段,请老师指出不足之处,再加以改正,周而复始。天赋加上刻苦训练,她进步飞快。而王媛的妈妈也是全身心地扑在了女儿的学戏之路上,带着她东奔西走,到处演出。
“为了这次小梅花,王媛真的非常努力,也付出了很多。”王媛妈妈说。暑假里,排练厅内时常传来她反复唱习声,地板上随时倒映着她跑台步的身影,细嫩的指尖传递出对越剧爱的力度。在陶丽艳老师的严格教学下,孩子不敢有一丝懈怠,汗水湿透衣襟,长衫紧贴在背。而回到家,还得继续练声……
上天不会辜负一个有梦想而又坚持努力的人。陶丽艳对王媛说:“你要好好练,老师没能拿梅花奖,你要替老师完成心愿。”陶老师告诉孩子将要面临的困难,但也给予了她足够信心。
不管是学越剧,还是在其他兴趣班,在老师和小朋友的眼中,王媛是个“全能的小艺人”,小提琴、书法、主持……样样都能坚持下来学习。如今的她,通过一次次的比赛演出,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舞台经验及获得了各种荣誉,也拥有了自己的粉丝,有些同学和戏迷在看了她的演出之后,都纷纷跑来问她要签名。对于未来,王媛的目标是考上戏校,走越剧演员的道路,“我希望长大以后能拿下一朵‘大梅花’。”
获奖的背后,越剧小花班生存艰难
王媛此次摘得“小梅花”,除了自身坚持不懈的练习之外,最感谢的是她的恩师陶丽艳。
南京青年越剧团小花班是陶丽艳于2011年创立的,为了越剧的传承与发展,她倾心尽力地维持这小花班的运营。“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只有6个小朋友,到目前也就20多个孩子,学员非常少,有的时候都不够小花班的运营成本。”而支撑着她能坚持下来的动力,是源于她对越剧近乎痴迷的热爱。“我们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地在运营小花班,就是希望越剧这门传统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事实上,小花班的孩子们成绩突出,屡获大奖,而这次王媛摘得小梅花,更让陶丽艳备感欣慰。
“以前我在南大做讲座的时候,有学生会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做越剧,在他们眼中,这些似乎是老掉牙的艺术。我告诉他们,只有把古老艺术传承下来,才能体现这个国家的人文情怀。”
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钢琴、小提琴、萨克斯,学传统戏曲的屈指可数,陶丽艳觉得家长在艺术教育上过于功利,“他们考虑的是孩子要考级,要对小升初有帮助。”陶丽艳希望更多的孩子关注国家的古典艺术,然后再去兼修国外的艺术,“古典艺术的学习,不应是功利性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孩子由内而外的气质。”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王慧